为什么感觉中老年人都比较不愿意改变?

admin 阅读:478 2022-04-07 16:30:04 评论:0

修改了问题:“为什么看起来中老年人都比较不愿意改变”。首先回答:为什么要改变。

先上图

A.敲打是两岁小孩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个敲打并听的动作是图式。拿到一个勺子敲一敲桌子,拿到一双筷子敲一敲等等……小孩觉得敲一敲,棒棒棒,棒棒棒,蛮有意思的哈,面露喜色(大人看到小敲一敲小孩子很高兴,也会很高兴地逗他开心敲一敲);

B.拿到不认识的新鲜玩意儿敲一敲,这是同化

C.现在拿到一个鸡蛋也敲一敲,结果鸡蛋破碎了,于是知道类似鸡蛋一样的东西是不可以敲的,最多就是轻轻碰一碰,就是顺应

在人的认知中,原有图式无法同化新事物的时候,就是一种不平衡状态,当改变原有图式或增加新图式后可以解释新事物的时候,就达到一种平衡

(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来自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很明显,顺应的过程会伴随迷茫和痛苦,但它确实积累更深刻全面的智慧

人生成长最快同时也可能最痛苦的阶段可能就是从一个环境进入另一环境了,如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这时很大一部分校园生活的图式都不能直接解释工作环境,必须改变原有图式才能解释新环境。所以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并深刻理解新环境的人,也是最容易做出成绩的人(这些人的图式对周围世界的解释力更强)。所以,很多企业招聘应届生时要求有实习经验。

再来看人们的一种普遍印象:

好像小孩子都愿意改变,那是因为小孩子的图式较少只能解释他所认识的世界的一小部分,成人随便给他一个图式,他都会觉得这个图式很明显地比他原有的图式更好地解释世界。

好像老年人都不愿意改变,那是因为老年人的图式已经很好地解释他所认识的大部分世界,他觉得你的图式没有明显地优于他原有的图式,就没有必要去经历迷茫和痛苦来改变已有的图式。

第二个故事是这样的:

池塘中的小蝌蚪和小鱼一起长大,是一对亲密的好基友。

小蝌蚪变成青蛙后,回来告诉小鱼他所见识到的世界:

“天空种有美丽的翠鸟,它们有一双翅膀和五彩斑斓的羽毛。”小鱼认真的点点头,它知道了原来有一种动物是叫翠鸟,是这样子:

“陆地上有慈爱的人类,他们之用两只腿走路,老的还喜欢带着小的玩耍。”小鱼还是认真的点点头,它知道了原来有一种动物叫人类,是这样子的:

小鱼的图式中,所有的动物都是侧面单眼、没有脖子、用腮呼吸的鱼的形象(或许还有螃蟹之类的,咱们就不讨论哈),不是这样反而不正常。

这个世界是被建构起来的,每个人的世界和别人的都或多或少有些差别,“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嘛。

不同时代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可能天壤之别金时族:曹操在《三国演义》流行之前的人们都认为他一个大忠臣,在《三国演义》之后就是奸雄了。我小学时读到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就觉得“曹操咋这么假啊,割一撮头发不疼不痒的,怪不得大家说你是奸雄”,后来又读了一点书,才发现那个时候的自己是那么地自以为是。同样,现在有人说,曹操割发代首虽然严明了军纪,但却开了特权之门。我想说:曹操年代的人如果没有所谓的“刑不上大夫”的“特权观念”才是有毛病的。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听起来咋这么新闻联播啊),前一代人和后一辈有不同的认知观念实在太正常了。看看每天早上银行门口等候的老年人,很大一部分都有这样的观点:对于数钱这样精细的复杂动作,机器肯定不如专门业务员可靠。

所以当觉得某人认死理的时候,不妨从这个人建构世界的角度出发,用他的更坚信的观点来改变他现在的观点

我好朋友的父母,很典型的中国农村人,勤劳节俭爱孩子(我某年上学带的生活费不多,他们还给我经济支持呢)。每天辛苦工作,一年能攒上两三万,不到五十就有严重的慢性关节炎等,真的是累出来的。同学苦口婆心让他们少干一点,多锻炼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他们根本就是左耳进右耳出,该怎么拿健康换钱就怎么换。我好朋友因为这事都气得要死。与之对比的是好朋友的爷爷(没错,是一家人,亲父母和亲爷爷),工厂退休下来,每天坚持跑步等锻炼身体,能吃能睡。好朋友的父亲和七十多岁爷爷走在一起,大家都不知道谁年纪大。

能说服这对叔叔和阿姨来少干一点活多锻炼锻炼身体的办法之一就是,让爷爷来说,“现在做家长不注意健康不锻炼身体,就是给孩子增加负担”等。

历史上的今天
04月
07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站内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