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细亚的孤儿被拍成电影,刘德华主演,他们的结局很少有人知道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中华民国成为常任理事国,随后中美、中日相继建交,中国又迎来一波建交潮。
此起彼伏,海峡那边可谓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不仅退出了联合国,甚至被世卫组织扫地出门。
台湾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前进十分的迷茫,一代年轻人的心头挥之不去的伤感,称台湾为亚细亚的孤儿。
在此背景下,罗大佑于1983年创作了《亚细亚的孤儿》这首歌,非常契合当时弥漫在台湾人心头挥之不去的伤感、迷茫和无奈,成为一代经典。
然后,这首歌被选为1990年拍摄的电影《异域》主题曲,歌曲又与电影里的绝望情绪完美融合,看着、听着都有一种泪奔的感觉。
那么电影《异域》是怎么回事呢?异域不是异形,没有恐怖元素,但却很有感染力。
《异域》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国民党第八军一个团在李国辉将军的带领下逃往中缅边境。
被解放军一路追杀,穿越原始森林,没有粮食,没有补给,拖家带口,伤病无法治愈,最终逃到了沅江与李弥将军率领的另一只国民党部队会合。
然而李弥一心为反攻大陆做打算,台湾当局却根本不当回事,也不管这支部队的死活,就让他们在这里自生自灭。
他们客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建立了一个安置自己的据点,在热带的大雨里存活下来。
缅甸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看到一只武装部队来到境内,就如芒刺在背,也紧张的不得了,只好派兵围剿。
缅军兵力数倍,全副英式装备,居然打不过这支没有重武器的国军残部,两次都完败。
结果告到联合国,台湾一方很是振奋,一方面有很有压力,只好下令李弥撤回台湾。
然而,还是有一部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留下来,正如主人公所说:“反正已经一无所有了,在那还不都一样?”
听着满屏的台湾腔,就知道这是台湾人拍摄的电影,视角和主题当然区别于大陆。
电影把解放军刻画的穷凶极恶,好像要把他们赶尽杀绝,仅此一点,就不可能在大陆上映。
这部电影由刘德华主演,十分惊艳,他饰演了一个军官阿伦,在逃亡过程中母亲不幸去世,让他心灰意冷,决定脱离部队,神奇的成长为马帮的匪首,快意恩仇,逍遥自在,开吉普,抽雪茄。
表面上潇洒不羁,内心却有一丝痛苦,因为这支部队才是他的家人,可是他又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这是一支被遗弃的部队,没有归宿,没有前景,“即使敌人不打他们,也会自己烂掉”,他们真正成为了“亚细亚的孤儿”。
虽然这里有阿伦的爱人,但是他还是毅然决然的离开。
最后,国军与缅军决战时将要失败时,阿伦挺身而出,牺牲自己帮助国军反败为胜,算是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悲剧的部队,悲剧的人生,无论是否植入意识形态,这都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悲情的程度不逊色于《世上只有妈妈好》,当然不是赚人眼泪的那种。
值得一提的是,斯琴高娃居然神奇的客串了李国辉将军的夫人,骨灰级的高娃在当年的港台电影里只是一个没有多少镜头的角色。
在当年意识形态领域还有些紧张的年代,参演这部影片,估计斯琴高娃多少也顶着一些压力吧。
影片结尾,《亚细亚的孤儿》由王杰那空灵的嗓音唱出来,格外动人,心酸、悲情的格调与电影完美协调。
这部电影没有什么大场面,没有高清版,就是有一种从始至终的情绪,熏染这支尴尬的部队,让人只要想起他们的处境就会油然生出一股同情。
但是,这群人无论身在何方,都是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都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才是影片的终极魅力所在吧。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