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网|数字化时代别让老人成“局外人”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加速渗透,越来越多老年人开始触网。然而能上网并不意味着会上网,从传统信息平台切换到纷繁复杂的互联网平台,有些老年人会晕头转向。
在我省数字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老年人网上办事遇到了哪些实际困难?他们的医、食、住、行等需求,如何能通过数字化平台,得到更便捷、更高效的满足?
使用智能软件三大痛点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周盛坦言,老年人在使用智能软件过程中存在三大痛点,首先是知晓度不高。以浙里办App为例,该平台上线了预约挂号、互联网医院、智能导诊等1000余项便民服务,但很多老人并不知晓。
其次是在技术层面上,部分政务服务App对老年用户来说入口太深,老人无法快速找到想要办理的业务事项。
再者,老年人在办理过程中缺少专人辅助,虽然在许多App页面末端会有一个咨询电话,但拨通后往往是人工智能应答,无法准确解决问题。在这个方面,我觉得西湖区推出的一键养老是做得比较好的。界面简单,咨询是人工服务,避免了老人因表意不清、使用方言而导致业务最终无法办理的情况。周盛说。
数字化需考虑
老人个性化需求
在物质生活不断提升的当下,老年人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中老年人的社交已逐步从以前的线下场景演变成线上线下相结合。大家对于娱乐的诉求非常多,愿意花费的时间精力也比较多。周盛建议,一些线上服务场景需顺势而为,开发适应老年人精神需求的产品,给予他们更多自我展示的空间。比如开拓线上教育场景,和老年大学联合开发线上课程等。
在健身运动方面,嘉兴市体育局打造的社区运动家智慧平台,可以累计老年人的运动时长,分析老人的运动喜好,还可以实现网上预约体育指导员等功能,有效扩大老人的社交圈。
此外,在志愿活动中,老年人既可以是志愿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是服务对象。志愿浙江平台不仅实现了志愿服务供需的精准对接,也让更多老人能够就近在社区随手做志愿,未来可以进一步精简活动签到、报名、招募等流程,并将激励和安全保障功能整合进来,实现一键做志愿。
长期关注农村老人问题的浙江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卢余群介绍,在农村地区,不少老人有打零工的需求,当地村社、企业会积极为老年妇女提供来料加工等工作,但如果能有一个适合农村老人的线上平台,及时发布用工信息,让老人手机上点一点就能看到就更好了。
居家养老数字化场景大有可为
在浙江,98%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因此,打造与居家养老环境适配的数字场景至关重要。
周盛认为,接下来,要进一步把民政、公安、街道、社区、医疗机构、保险机构等多部门的信息打通,在此基础上搭建规范化、智慧化的养老大脑。在这个平台中,银发族的医护健康、紧急求助、生活消费、情感陪伴、精神文娱等多种服务都能实现,同时社区、医院、餐厅、药店等各方资源的汇入,让老人真正享受到食、医、健、护、乐一站式、个性化的优质养老服务。金时族
对于一些不会使用手机或者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周盛认为,社区工作人员可以运用离线码,主动上门服务,帮助老人填写信息,对独居、孤寡、困难等特殊群体老人建立一人一档,再通过养老大脑的数据分析,精准推送适合他们的个性化服务。
未来,平台操作极简化、机构服务送上门肯定是发展趋势。卢余群补充说,基层人员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一方面是及时准确掌握老年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要让政策找人,让每个老人都了解自己能享受到哪些优待政策,这都需要村社网格员参与,打通数字化应用村社末端到老年人之间的最后100米。
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针对老年人在生活中使用的一些高频设备,也可以做技术改造。
卢余群提出,例如,现在年轻人很多都在外工作,回家的机会很少,可以尝试把电视机端沟通的渠道打通,子女在外可以用手机直接呼叫家里的电视,老人在电视机端跟子女面对面沟通。在健康服务方面,老人在家中通过电视就能与社区医生取得联系,社区医生也可以通过智能手环、智能鞋等可穿戴设备上传的数据,了解老年人血糖、血压等状况,及时进行沟通。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电梯、楼道商业广告屏,对健康资讯进行播发。
通过把现有的养老服务、适老服务全部链接,让它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圈,让老人能用最简单的方式,享受到最全面的服务,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卢余群说。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