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孤独,谁来读懂

admin 阅读:1516 2020-06-19 07:37:21 评论:0

    □周洋

    老龄化社会是全球性现象,在我国表现得也比较突出。家家都可能面临老龄社会的一系列问题,“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也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关注老龄社会的文学作品,其中,小说家弋舟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比较亮眼。

    弋舟的早期作品《锦瑟》和《平行》,都曾试图探讨“老去”对于人生的意义。这次促使他选择关于空巢老人的非虚构创作选题,则源于2013年的一则新闻——一位95岁的空巢老人因害怕孤独而割腕,这让弋舟决定拿起手中的笔,写出当下空巢老人生命中无法承受也难以言说的孤独感。

    在他看来,那些风烛残年的老人,其精神上的落寞和无助往往从年轻时就如影随形、与日俱增。诚如书中所言:“如果说,空巢,衰老,对于我们还是未来之事,那么,孤独,此刻便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它柔韧地蛰伏着,伺机荼毒我们的灵魂。”

    不以宣传为目的,也没有试图给出解决方案,他把这次写作的目的归结为“以孤独为名,只负责聆听与记录”。最终,他为我们呈现出“乡间”和“城市”两个平行时空中21位空巢老人的寂寞心事。

    愿意接受访问,是老人们对他的信任。但在儒家文化长久浸润的中国社会,老年人常常慎言、讳言孤独,不愿为子女带来“拖累”,“不服老”的心态使他们刻意展现出乐观、坚强、能干的一面。他们宁愿独自忍受孤独,也要把真实的内心世界隐匿于无形。然而,弋舟不仅顺利完成了全部访谈,而且准确无误地捕捉到人在垂暮之年的孤独感。可以说,他是真正读懂了老人的孤独,个中原因,或有三个。一是耐心倾听,平等相待。除了必要的背景交代,每一篇访问都是受访老人以第一人称陈述自己的故事,哪怕他们漫无边际的诉说已偏离采访初衷,作者也从不打断。书中那位生病的老陆就说:“你别嫌我话多,你来我高兴着呢,就是有个说话的人。”二是原汁原味,如话家常。关于这本书的写作,弋舟写道:“对于我写作能力的考验,在这次工作中只集中于一点——如何才能原封不动地采用老人的话语并且做到使其容易阅读。”三是设身处地,理解万岁。弋舟把每一位受访老人都当作长辈来尊重,“他们提供出的密集的、带着体温的生命信息,却不啻是向我这个倾听者交付了一生的秘密”。他珍惜并敬重这样的交付,不惜反复修改推敲。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它让我们以心相托。

    读罢全书,掩卷沉思。我们似乎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聆听他人诉说自己的心灵故事,是弋舟的访谈让我们叩开了空巢老人紧锁的心门。这是老人的善良,更是我们的幸运。(《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作者:弋舟,出版单位: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4月)

本文转自大河网,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原文阅读,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

离退大本营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中年老年晚年离退大本营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站内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