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嘉芙蓉村,曾走出了近300位官员,其中十八金带最受尊崇
接着分享我的旅行见闻,今天和大家一起拜访的是浙江永嘉的芙蓉谷村,这里流传着十八金带的故事。
芙蓉村位于浙江省永嘉县境内,地处楠溪江中游,是一个陈姓聚居的古村落。永嘉地区自古山水秀美,人文荟萃。东晋书圣王羲之、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都曾任永嘉郡守。唐朝末年,从河南开封一带几经辗转的芙蓉村陈氏祖先,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并定居下来。
芙蓉村所在的楠溪江一带,耕地面积较少,上千年来,村民们就在这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土地上,以耕养读,边耕边读,实现了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家族传承。
经过近千年的时间,已经融入村民日常的生活规则中。村民介绍,比如在家里,老小大都有个规矩,连洗脸都有规矩的。长辈先洗,后辈后洗。像我们这一个族里,吃饭的时候手要端着碗,你不端着碗,说你没饭碗吃。饭碗吃到什么程度呢?就像洗过的一样,不能留下一粒。饭不能剩下,菜可以剩下,下餐可以吃。饭不能剩下,这是一个规矩。你说一个村庄也好,一个宗祠也好,他们的小孩,都要这样来培养人。
据统计,历史上从芙蓉村走出的大小官员近300位,官员最高的做到了南宋左宰相。村民选出了其中18位作为代表,尊称他们为十八金带。但却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官职高。村民介绍,当时他们在做官时都是相当清廉,受到了皇帝的表彰,奖给每个人一条金带。官带在腰部,金带在胸部,我们800多年的容图上面还能看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中国传统理想中关于耕读的归宿。但是芙蓉村人对此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必须是做清廉的好官,而在国家危难之时更要挺身而出。从南宋末年为国捐躯的陈虞之,到抗日阵亡的陈时耕,芙蓉村培养了许多忠臣良将,这些都得益于芙蓉村教育读书,注重的是培养人的品格性情。
这种注重人品性的培养,是芙蓉村耕读传家的基础,它甚至影响芙蓉村人的婚嫁观念。这间老宅门前的对联已经斑驳发白,它是去年这户人家办结婚喜事时留下的。两副对联分别写着嫁有才郎君,娶贤淑之女,屋前有田皆种玉,宅后无树不开花。芙蓉村人重视人品,重视耕读,由此可见一斑。其实在芙蓉村的族训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婚娶不得论钱财,须择诗礼之家及察妇婿之性行纯良。
专家认为,首先是要有一个很好的德行,第二要读书好,这是最完美的。看人看人品,而不是他的财力,也不是看他的权力,这保证了整个家族繁衍和长久。因为这样的一些条件,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长久的立身和立家之本。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