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疾病?

admin 阅读:353 2022-05-07 15:11:08 评论:0

上期内容中,我们了解了现代医学首先要表达的5个最基础共识。

第一,医学为什么而存在?它并不能保证人类整体的延续,我们对抗灾难与疾病的终极武器并不是现代医学,而是我们自身的基因多样性。但是它对于个体的意义重大,让个人能够有尊严的活下去。生命第一,是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

第二、疾病与健康不是排斥对立的关系,二者是包容共生的。我们没有办法消除自己的基因、自己的器官和自己身体适应能力的不完美,所以这也就注定了疾病将与我们终生相伴。关于疾病,是我们今天这期节目要讨论的主要话题,一会我们再深入的展开讨论。

第三、医疗的本质是给生命的自我修复提供必要的支持。最终战胜疾病的并不是医生的手术刀和药物,而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修复能力。

第四、医疗的性格是双重的,有了人文的科学才更加科学,而伴随着科学的人文才是真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傲慢的,可是没有科学的人文就是滥情。

第五、医疗存在特殊性,它并非是普通的消费行为,医疗过程就像是医生背着病人过河,过河的途中只有一个大概的方向,中途有多困难,最后能否到达,什么时候能到达都有未可知。在疾病这条湍急的河流面前,医生与患者不是利益对立的甲乙双方,而是联盟。我们需要共同决策、共担风险,一起过河。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什么是疾病?

人类已知的疾病有2万6千多种,如果我们每天了解一种疾病,那么了解完26000种疾病,至少需要71年。所以,这章并不打算为那么介绍每一种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而是在原理层面帮你建立对疾病的整体认知。理解了原理,也就理解了疾病;理解了医学原理,可以让你像站在高处看山脉、看水系一样掌握全局。

人类进化的遗产

为什么人会生病,为什么疾病与人终生相伴?

我的答案是——疾病是人类进化的遗产。

首先,绝大多数的疾病都与基因具有相关性。基因是包含着我们生命遗传信息的最底层的东西,它在传递人类基本性征的同时,也将疾病或者疾病的风险传递了下来,这是基因的不完善。

如果某些关键基因发生突变,就有可能使一段原本健康的基因变成致病基因。比如,癌症基因就是我们基因组中正常的原癌基因,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产生了复制错误、突变,变成了癌基因,然后引起癌症。

其次我们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不能达到绝对的理想状态。举例来说,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不会走路,抵抗力也很差,甚至吃奶被呛到时也会得肺炎。进化做不到完美,它只是做到了平衡人类这个物种的整体利益和风险。

最后,人类进化的速度赶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导致人体适应能力的不完美。jinshizu.com身体适应不了新环境,曾经的优势就有可能带来今天的疾病。如今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肥胖,自然接踵而至。

此外,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加剧,熬夜工作学习,家常便饭,这就进一步的增加了生物钟调控机制,情绪控制和修复能力的负担,导致更多的疾病。

医学做不到让进化完美,但是它在努力弥补不完美。

医学认知疾病的历史

如果你到医院看医生,医生却说:回去吧,这是进化的不完美。你肯定不干。所以我们必须找到疾病的病理、生理解释,即疾病的近因,这才是医学的基本工作。

在远古时代,古人把一切不能理解的现象,比如电闪雷鸣、风云雨雪,都用超自然力量——神鬼来解释。直到公元前四五百年,有一位名叫希波克拉底的医生把医学从神鬼的桎梏解救出来。它创立了四体液学说后人称它西方医学之父。

在他的这套的理论中,最有名的治疗方法就是放血。医学界有一本大名鼎鼎的杂志叫做《柳叶刀》,这个柳叶刀最初就是指放血用的工具。

当年美国国父华盛顿对放血疗法就深信不疑,他因为喉炎让医生给自己放血,据说一天放了2300毫升的血,而人体总共只有4000毫升。结果当天晚上就去见上帝了。

用现代的眼光看待当年的这套理论,它并没有什么科学基础,靠的是哲学思辨。所有疾病都可以用体液不平衡来解释,如果一个学说没有边界,无所不能,也就意味着它失去了成长改进的空间。

所以虽然它存在了2000多年,但是并没有积累出太多有用的东西,随着科学的到来推动了现代医学的诞生,它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们把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这三门基础学科的建立,当作现代医学诞生的标志。于是,逐步建立了一套找病因的科学方法。

最开始,我们只能看到肤浅的原因,像是感冒是因为着凉,伤口感染是因为微生物入侵。

后来,我们可以找到发病部位,发病机制和致病因子。比方说阑尾炎是细菌在阑尾内过度繁殖,损害阑尾组织并引起炎症反应。

再后来有了显微镜,对疾病的理解深入到微观层面。我们知道了感冒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胃里的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炎、胃溃疡、甚至是引发胃癌的罪魁祸首。

再再后来,我们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看到了基因。原来很多疾病都与基因相关,比方说癌症。

就这样我们对病因的寻找越来越深入,对疾病的理解也越来越透彻。但是找寻病因这个工作,即便到现在,很多情况下它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2003年的那场SARS非典型肺炎大家还记得吧,这种病毒是从哪来的呢?很多人并不知到吧?研究人员用了用了15年追查出了真相。SARS病毒是在居于偏远区山洞里的一种蝙蝠传播过来的。jinshizu.com

发展至今,有些病我们可以找到发病部位,但是找不到确切的发病机制。比如运动神经元病,它会使运动神经元细胞不明原因地减少和凋亡。患上这种病的病人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至今仍然搞不清楚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找不到病因,也就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有些病医生们研究了几十年,发现根本就不是病,比如同性恋。还有的病一点研究线索都没有,连诊断都诊断不出来,病人就去世了。但是薄世宁认为,现代医学以科学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探索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只要我们坚信任何疾病都是有病理基础的,那么就只剩时间问题了,我们一定可以让更多的疾病得到科学的治疗。

病与症

在用科学的方法找到病因、明确诊断后,下一步就是治疗。但是有些你认为的病却不该治,因为这些病很可能是保护你的症状。

病需要治,但症状未必需要过度干预。

举例说明:骨刺其实只是一种症状,引起骨刺的真正的病是关节老化、退变。在多数情况下,骨刺也不是引起疼痛的病因,长骨刺反而是为了不痛。这是怎么回事呢?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骨关节会逐渐退化,关节的稳定性越来越差,这才是疼痛的原因。骨刺是骨质增生,在骨关节边缘增生一部分出来,是为了增大关节接触受力面积,降低压强。等到骨质增生长好了,关节稳定了,疼痛反而消失。

再比如咳嗽、腹泻、发热,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而不是病。引起咳嗽的疾病可能有呼吸道感染、肺部肿瘤、气道异物梗阻等。

综上所述,症状具有积极作用,不仅能提醒我生病了,还能主动对抗疾病,甚至能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严重异常情况,这些都是人类进化出来的自我保护机制,是生命的本能。

但同时症状也是一把双刃剑。

很多时候,症状掌握不好自己的火候。比如感染,人体自我保护机制告诉我们该发热了,但要热到多少度呢,太高就会使病人基础代谢率增加、脱水、心率增快、心脏负担增大,有的孩子会惊厥、抽搐,甚至会大脑缺氧。

再比如过敏。过敏是一种症状,是人体在接触到异物时免疫系统产生的排斥性反应,目的是让我们远离过敏物质。但是,有些人的过敏反应特别强烈,会出现休克、气道痉挛、水肿,严重的甚至会窒息和死亡。

总之,症状是人体的智慧,不过度干预症状同样也是一种治疗。

代偿机制

我们周围的人,甚至我们自己,平常身体健健康,没啥感觉,可突然出现某种症状,结果去医院一检查得了大病,这是为什么?jinshizu.com

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所有严重的疾病都是被突然发现的,但它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只是在它发生发展的时候我们没有感觉而已。

你可能会问:这些病能在人体内隐藏这么久,我们却感觉不到,是敌人太狡猾了,还是人体太麻木了?都不是,这是因为我们体内有一种代偿机制。

所谓代偿,就是代替补偿。如果我们组织和器官持续受到损伤,人体会调动没有受伤的部分,加快补充或者替代受损部分的工作。

比如幽门螺杆菌持续攻击胃部细胞,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胃部的某些部位的细胞就会死亡。这时人体就会启动代偿机制,深层的干细胞加速分裂以补充死亡的细胞,维持胃部的正常功能。这样就可以防止发生严重的胃穿孔、胃出血。

由此可见代偿是人体不得已而为止的机制,是妥协。这是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是:代偿终究掩盖了病情,时间久了,也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病因持续存在,人体早晚会出现问题、出现明显症状。

理解这一机制后,薄世宁给了三个建议。

首先,我们知道很多慢性病在在早期世没有症状的,我们就应该积极主动的体检筛查。人不知道自身疾病的存在最好,知道了反而死得更快。这种想法非常愚昧。

其次,从源头上预防或者从中间环节阻断,可以有效防止慢性病的发展。比如宫颈癌,99%以上宫颈癌的病因是HPV感染,可以说没有HPV感染就不会得宫颈癌。

最后,放大代偿机制。像是冠心病患者,在变窄血管周围的小血管,会代偿性的变粗,变长,甚至产生新的血管。放大代偿机制就是在医生的帮助下,通过康复训练、适量的运动促进这些血管的生成。这样一来,病人以后再犯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这也就是那些经常犯心绞痛的老年人反而不容易猝死的原因。

人与细菌,相爱相杀

说到细菌,人们可能对它没什么好印象,因为很多疾病都和细菌有关。比如肺炎、肺结核等。

但是你知道吗,人类的健康不仅离不开细菌,而且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细菌星球。不仅肠道、口腔、鼻腔、皮肤、阴道、上呼吸道有细菌,包括我们的血液里,眼睛里,甚至是之前被认为绝对无菌的大脑里都有细菌。

人类体内的细菌不计其数,情侣热吻10秒,就可以交换8000万个口腔细菌。我们的肠道里细菌总数大约100万亿个,如果让他们排队站好,可以绕地球两周。

既然我们体内有这么多的常驻细菌,可见人和细菌从来都不是敌对关系,而是共生的。

首先,细菌为人体提供了免疫屏障。每个部位的细菌都有领地意识,其他细菌或者微生物别想来捣乱,这样就间接地保护了我们不受有害菌的感染。jinshizu.com

其次,细菌会合成人体实现某些生理功能不可或缺的化学物质。例如:5-羟色胺是一种主要的神经递质,是让人产生快乐的化学物质,但是90%以上的5-羟色胺都是由肠道细菌合成出来的。

最后,细菌的存在培养出了强大的人体免疫系统。比如,肠道就是人的免疫系统和细菌作战的最大战场,它们不停的打打杀杀的过程就像在不停的给我们打疫苗,锻炼我们的免疫力。

所以人体和细菌的共生关系,就是相爱相杀,互惠互利。

一般情况下,这种共生关系是稳定的,可一旦被打破,就会带来疾病。

共生关系被打破,细菌发生位移就会带来疾病。移位是指细菌跑到不该去的地方了,细菌如果在它应该待的地方就是正常菌,细菌如果跑到本不属于他的地方,就会变成有害菌。

比如肥胖。研究发现肥胖患者体内胖菌多,这些胖菌会分解食物,产生乙酸。乙酸会让人产生饥饿的感觉,进而让人们不停地进食,引起肥胖。

打破共生关系会带来很多疾病,但如果巧妙地保护这种关系,那么我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者预防疾病。

本书中,薄世宁给了我们三个建议:

首先,少用抗生素,如果不是严重的或者关键部位的细菌感染,那么我们应该少用抗生素,能不用最好不用。

其次,别过度干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小和微生物接触得多,就可以培养出多样性和稳定性更好的肠道菌群,长大以后免疫力会更强,更不容易过敏。

然后就是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比如:苹果、梨、魔芋、黄豆、枸杞、椰子等,这些食物可以改善肠道健康,平衡菌群。

最后,少吃糖。糖不仅可以让人变胖,而且可以引起肠道菌群发生改变。研究表明,糖可以减少让人变瘦的瘦菌——多行拟杆菌的数量。

也许没人陪你走完一生,但是细菌可以。所以,请善待这些和你共生的细菌。

人体免疫

我们今天聊疾病与健康,最后当然要说到人体的免疫系统,对于健康来说,怎么强调自身免疫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先说一个故事:

话说1971年,一个叫做戴维的美国男孩,在出生20秒之后就被放到了一个绝对无菌的泡泡里。他天生没有免疫能力,泡泡之外的世界对他来说极其危险。

从此,戴维只能在这个泡泡里吃饭、睡觉、玩耍和学习。他只能隔着泡泡去摸妈妈的脸,感受妈妈的温度。

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在戴维12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和医生决定通过手术把姐姐的脊髓移植给他,希望帮他重建免疫系统。

可是奇迹并没有像我们都希望的那样发生。姐姐的骨髓里潜伏的病毒一同被移植到了戴维的身体。这些对其他孩子没有任何影响的病毒最终要了戴维的命。jinshizu.com

在接受移植之后,他从泡泡里出来,不设防的接受了妈妈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亲吻。两周之后他就去世了。

这个极端的病例告诉我们,与危险完全隔离的健康那不叫做健康,人体免疫是战胜疾病的基本武器,它是健康的底层逻辑,如果没有它,任何的医疗手段都是无能为力的。

免疫力非常重要,而且绝大部分疾病都和我们的自身免疫相关,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增强免疫力呢?依靠食物吗?目前并没有能够快速增强免疫力的食物或者保健品。

我们需要做的是避免损害人体免疫系统的生活方式,比如说熬夜、烟酒过量、精神压力过大和偏食等等。此外,薄世宁给了三条建议。

首先,是认真打疫苗。这是目前我们能够获得的最好的、最客观的完善人体免疫系统的方法。

其次,就是刚才所说的,善待共生的细菌。

最后,正确看待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不严重的感染。

疾病的正面价值就在于,每一次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都可以激发和锻炼我们的免疫系统。

最后,讲一个薄世宁亲身经历的故事。1997年,他和两个最要好的同学在毕业后一起被分到了同一家医院当医生,他们是恋人,后来结婚了,生活的一直很幸福。

2003年,SASR在北京爆发,女同学感染了传染性最强,致死性也最强的SASR病毒。她的爱人为了留住她,在抢救她的时候摘下了口罩,做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泪水顺着他的脸留到了女同学的脸上。但是这位女同学最终还是走了。

所有人觉得这种病毒传染性这么强,而且是口对口的近距离接触,这位男同学也不可能幸免。可他并没有被感染,也没有出现任何症状。

刚才我们说了两次亲吻,两种真情,都一样的令人心碎。第一种病毒本不致命,却杀死了泡泡男孩。第二种病毒来势汹汹,可那位同学也能安然无恙。

原因全在于不同的免疫力。一个健全和强大的免疫系统带来的是健康,和对于疾病强大的抵抗能力。真正的健康,是暴露于病毒与细菌的危险下,还依然健康。

最后的最后,我要说说我自己。感谢大家收看到最后,《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是一本非常值得观看的一本科普医学书,前段时间利用空余时间终于看完,做好笔记,没有及时更新,希望大家见谅。后期更新将在近期补上。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站内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