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真的需要补钙吗?!(1.医学分析版)

admin 阅读:337 2022-05-21 00:49:25 评论:0

前言:中老年人要不要补钙?即使是搜索专业刊物甚至多种核心期刊的相关文章,也几乎都是在谈论该如何科学补钙,好像这不是要不要补的问题,而是该如何科学合理进行补钙的事情。网上找到寥寥几篇有不同观点的文章,也主要是从商业角度来议论补钙产业链存在的利益猫腻。而本文将从医学角度来分析和质疑这一观点。

本文从中老年人血钙异常的现象,分析现有补钙观点的错误,阐述中老年人血钙异常和骨质疏松的真正原因。并且以这一原因与人体血糖调节机制出现异常导致糖尿病进行比较,提出需要对中老年人血液中其他离子对健康的慢性影响进行关注。

1. 人体的血钙调节。说到补钙,就不得不简单说一下人体的钙调节,这是医学常识,医学人士可直接绕过。人体的钙主要以骨钙和血钙的形式存在,其中骨钙占大部分,相当于一个钙的储备仓库,而血钙分量虽少却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影响巨大。目前医学上定义的正常血钙浓度为2.25—2.58mmol/L,低于或高于这一范围则容易引起低血钙和高血钙症,出现比较严重症状。为了维持血钙水平的稳定,人体有一套血钙调节机制,如下图。

人体的钙调节机制

简单说:当血钙水平过低时,甲状旁腺增加甲状旁腺素(PTH)的分泌,一方面促使肾小管和小肠增强对钙的摄取吸收,另一方面刺激骨骼的破骨细胞活动,使骨钙更多的分解释放到血液中,迅速提高血钙水平;而当血钙水平过高时,甲状腺素分泌很少,同时甲状腺C细胞增加降钙素(CT)分泌,一方面减少肾小管和小肠对钙的摄取吸收,另一方面抑制骨骼的破骨细胞活动并相对促进成骨细胞活动,使血钙被结合固定到骨骼中成为骨钙,于是降低了血钙水平;所以机体是通过甲状旁腺激素PTH和降钙素CT的分泌平衡来维持血钙水平的稳定。在这一调节机制中,由于骨钙具有更大的储备,所以骨钙与血钙的互相转移是更迅速和更重要的,而肾小管和小肠对钙的摄取吸收相对作用较小。

2. 老年人的血钙异常。金时族临床数据表明,人体的血钙水平呈现儿童和老年人两头高、中青年中间低的特点。对于儿童,由于机体处在旺盛的生长期,骨骼在快速生长更新,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动都旺盛且成骨大于破骨,所以,保持较高的血钙水平,相当于保持一个具有充足钙原料的仓库,以便满足骨骼生长的需要,这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在这一旺盛的生长过程,儿童机体清除自由基及其他毒素的能力也强,所以较高的血钙水平也不会对儿童机体造成什么损害。到了中青年时期,骨骼不再生长只有动态更新,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动处于平衡状态,血钙降低下来至相对较低的水平,这也是正常和合理的。老年人的骨骼只有退化而没有生长,骨更新也减缓了,按理老年人机体对钙的需求并不多,血钙也应该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顶多也就维持在正常范围。可实际上,更年期以后,人体的血钙水平却异常的普遍升高了,并在70岁前后达到一生的最高水平,而与此同时,人体的骨钙含量却逐年减少,造成体内的总钙量也逐年减少,并容易出现骨质疏松,显然,这便属于异常和不合理现象了。

对于这种异常现象,目前广受欢迎的医学观点认为: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变差,钙吸收不足,导致血钙不足,所以为了维持足够的血钙,机体会通过血钙调节机制,(即所谓负钙调节),吸收骨钙并释放到血钙中,造成血钙偏高并因此导致骨质疏松。按照其观点,老年人血钙偏高不能说明老年人不缺钙,恰恰说明你体内缺钙,所以血钙调节机制才会将骨钙释放到血钙中来,所以更应该补钙,而且是要大剂量补钙,并同时补充维生素D来增强钙吸收。这一理论可见于各种专业和非专业的书籍和文献,以及各种医疗保健的讲座,而各种媒体也充斥着各种老年补钙的宣传和广告。正是这一理论,使很多研究者习惯地认为老年人是缺钙的,而漠视老年人血钙长期偏高的事实,并且没有注意老年人血钙长期偏高的慢性细胞损害。

可是,仔细分析上述这种理论,便会发现明显存在概念置换和逻辑错误:⑴、概念置换。骨缺钙(骨质疏松)和血缺钙(血钙不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老年人骨质疏松是骨缺钙而不是血缺钙。血缺钙可能导致骨缺钙,这是在严重的钙摄取不足时才可能发生的,且这时应该表现为明显的血钙低。而骨缺钙完全不等于就是血缺钙,而更多是由于骨骼的成骨细胞活动减弱而破骨细胞活动增加所导致,或者由于血钙调节机制出问题。⑵、逻辑错误。如果说因为血缺钙才导致机体通过血钙调节机制将骨钙释放到血钙中来,那么当血钙浓度上升到正常水平时,血钙调节机制的这一调节过程便应该减缓或停止负钙调节,使血钙回归到正常水平,顶多只是会短时间的调节过度,然后也应该趋于正常。特别是当已经出现长时间血钙偏高时,便应该通过调节机制将血钙固定到骨钙中去,并恢复正常的血钙水平,不会也不应该长时间出现一边血钙浓度偏高、而一边骨质疏松继续进行、骨钙继续被释放到血钙中来的情况。何况,根据临床数据,从中青年到老年自始至终并没有一个普遍出现血钙走向更低的阶段,怎么就能说明老年人是血缺钙?至于说中老年人钙流失过多造成缺钙,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其钙流失过多?不正是因为血钙偏高才造成钙流失过多?钙流失过多是血钙长期偏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金时族

3. 骨质疏松与血钙异常的真正原因。所以,上述观点从逻辑上是说不通的,普通中老年人根本就没有出现低血钙的情况,(有病因的低血钙病人除外),其骨质疏松也不是消化道钙吸收不良和低血钙引起的。老年骨质疏松的本质是骨骼的老化,其根源是机体老化,尤其是生殖老化。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生物生存最重要的意义便是繁殖,当生物体进入逐渐失去生殖能力的阶段,也就意味着失去生存的意义,各种组织和器官便开始进入老化阶段并慢慢走向死亡。虽然人类具有社会属性,产生了文明,具有更复杂的生存意义,但人体仍然遵循这种生物进化的基本原则。当人体进入生殖功能下降并逐渐失去的年龄(更年期),首先是性激素出现较大的下降,并影响其他激素的分泌和平衡,其中一个变化便是引起甲状旁腺素PTH和降钙素CT的平衡被打破,PTH分泌增加而CT减少,从而打破人体的骨钙平衡,成骨细胞活动减弱而破骨细胞活动增加,更多的骨钙由于破骨细胞的活动而被释放到血钙中,导致骨老化也即骨质疏松,同时也造成血钙被动升高。

打个比方,骨钙是水库里的水,血钙是水库外面小水沟的水,水库本来存在一个水位自动控制系统,通过抽水泵(成骨)和排水泵(破骨)两个水泵的双向工作来动态保持水库水位和水沟水位的稳定。现在并非水沟的水不足,而是这个水库的水位控制系统老化,坏了,抽水泵从水沟往水库抽水不多,可排水泵却不停工作,不停将水库的水往小水沟排放,这才造成一方面水库水位持续下降(骨质疏松),而另一方面水沟却老是水位满满的(血钙长期偏高)的矛盾现象。

另外,老年人由于肢体活动尤其是高强度的活动减少,对骨骼和肌肉的刺激强度减少和减弱,也会造成骨退化,加快这一变化进程。所以,激素分泌的变化和活动减少,才导致了老年人出现一边是骨质疏松,一边是血钙偏高的矛盾现象。当然,这只是导致老年人血钙在正常范围内的偏高,或者只是稍微超出正常范围,大多还不足以出现病态的高血钙症,因此也造成这一现象及其对脑老化的诱发作用长期以来没有引起关注。

4. 中老年人一般不需要补钙。金时族所以,除非是消化道疾病或严重食物结构缺陷,经过检测出现低血钙,才需要补钙。而大多数中老年人血钙已经偏高,还试图通过补钙来治疗骨质疏松,则这种做法便明显不正确了,虽然这可以通过提高血钙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来拮抗骨钙向血钙的转移释放,但效果很低。事实上,目前的老年人通过补钙来防治骨质疏松确实效果有限,所以一些专家才认为还需要更大剂量的补钙,而且还要在补钙时补充维生素D来增强钙吸收能力,等等。可是,不管怎么补钙和补D,其实效果都不大,因为问题不是出在钙吸收上,而是骨钙的调节机制出现错误。(如同上面比喻的,骨质疏松是水库控制系统老化失灵,水库通过排水泵不停地往小水沟猛排水,造成水库水位持续下降而小水沟却出现水位偏高,而你现在想通过摄入补钙来防治骨质疏松,相当于没去处理好水库的控制系统来停止水库排水,而是想通过往下游的水沟补水来提高上游的水库水位,显然做法不对。也许当水沟的水位很高时多少有利于阻抗和减少水库向水沟排水,可作用是很小的)。

也许有人会觉得,虽然效果不大,可我多补一点,多少还是有用的吧?问题在于,人体各种器官组织的细胞,一般需要将细胞膜内外的各种物质或离子的浓度差,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保证细胞的正常生理环境和活动状态,而长期偏高的血钙水平,会造成这些细胞的膜内外钙离子浓度差过大,影响细胞的正常活动,甚至由于钙离子过多进入细胞内而造成细胞钙过载,对细胞造成慢性损害。根据分析,大脑中枢神经的胆碱能神经便对膜外钙离子浓度比较敏感,中老年人长期偏高的血钙水平,容易造成胆碱能神经慢性损害,从而造成记忆力和注意力控制的下降,这可能是诱发脑老化甚至一部分老年痴呆症的一个因素。(笔者将另外写文章来阐述这一脑老化的诱发机制)。过高的血钙也可能造成对其他内脏细胞的损害,只是由于脑老化和其他细胞损害都是一个缓慢的进程,这种损害不容易被注意到。

人体如果要补钙,理论上应该在更年期之前,这时血钙调节机制还处于正常调节状态,血钙水平还较低,补钙会使血钙出现一些升高,再通过血钙调节机制迫使血钙向骨钙转移固化,提高骨钙的储存量。(这个跟目前的一些医学观点是一致的)。当然到底是否有效果和效果如何,则还需有数据来支持。

另外,对于女性,在刚开始进入更年期的一段时间,由于其激素分泌的变化更加强烈,这一时期会使骨钙向血钙的转移更强烈,(这可能也是导致女性老年痴呆症发病概率大于男性的重要原因),并导致出现一些较明显的生理症状。有资料表示在这一时期补钙有利于减轻这些症状,可问题是症状的减轻是否就是由于补钙带来的?还是这本身便是一个阶段性的变化过程,即使不补钙其症状也会随时间而减轻?希望有进一步的临床数据来说明问题。

5. 进一步扩展的思考。金时族笔者认为,老年人骨质疏松和血钙偏高的现象,跟糖尿病引起的机体进行性消瘦和血糖升高的现象是类似的:如果没有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揭示,我们会误认为机体消瘦便是营养吸收不良,并采用增加营养的措施,正是由于对糖尿病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会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增加营养是错误的,这时的机体消瘦并非营养吸收不足,而是血糖调节机制出现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对血糖调节机制进行干预。同样的,很多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相当于骨的消瘦),并非钙的吸收摄取不足,而是骨退化及血钙调节机制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增加摄入进行补钙并非合适的做法,而是应该针对骨退化和血钙调节机制进行干预。包括:⑴、保持一定强度的机体运动,以加强对肌肉和骨骼的刺激,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防止或减缓骨退化。笔者推测,(这个是纯粹的推测),在进行具有一定强度的机体运动时,肌肉可能会产生某些物质,(比如乳酸),会对成骨活动产生正面影响。⑵、在更年期适当补充性激素,从根源上延缓骨退化。尤其是女性,由于其更年期的性激素变化急剧,适当补充雌激素或类雌激素物质来平缓这种变化,来缓解更年期出现的各种症状,应该是有意义的,但补充性激素会对机体各种生理功能造成复杂影响,也需谨慎。⑶、抑制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或者补充降钙素,对血钙调节机制进行直接干预,降钙素能够抑制破骨细胞活动并促进成骨细胞活动,从而将血浆中的钙转移巩固到骨骼中,增强骨钙密度。实际上,降钙素在临床上已经被用于治疗骨质疏松并取得明确效果。当然,使用降钙素的副作用,也是需要进一步观察的。总之,骨质疏松的本质是骨骼的老化,这一老化进程可能是难以停止的,只能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进行延缓。

有趣的是,笔者注意到血糖水平和血钙水平的变化对机体的影响是很相似的:过高或过低的血糖(即使是短时间)对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是严重的,会造成严重症状甚至昏迷,而短时间的偏高一点的血糖并不会对机体造成什么明显损害,但是,长期偏高的血糖则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多种器官和组织造成慢性损害,(即糖尿病)。同样的,过高或过低的血钙(即使是短时间的)对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也是严重的,也会造成心脏、呼吸和神经活动出现严重症状,而短时间的偏高一点的血钙并不会对机体造成什么明显损害,但是,长期偏高的血钙会在不知不觉中对脑神经造成慢性损害,诱发脑老化,甚至对某部分人群还可能诱发老年痴呆症。

因此,我们似乎应该评估目前医学上所定义的血钙正常范围(2.25—2.58mmol/L)中,处于正常偏高或上限临界状态的血钙水平对机体长期的慢性损害。另外,鉴于血糖和血钙类似的调节机制及其含量变化对机体健康具有类似的影响,笔者也认为:对血浆的其他物质或离子的浓度,我们似乎应该关注它们是否也具有类似的调节机制?并对机体健康具有什么影响?这些物质或离子的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过高或过低,造成的病态表现可能已经被我们所了解,但其长期在正常范围内的偏低或偏高的状态对健康的慢性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金时族比如,中老年人血液偏高的铁离子,是否会对大脑的黑质造成慢性损害,从而是一部分帕金森病的诱发原因?这个值得进一步研究。

量子 于2017/5/30。

————————————————————————————

作者声明:

1、本文是根据资料及数据分析而完成,仅代表作者观点,不是论文,也未得到临床数据支持,所以仅用于理论上的讨论,不作为医疗建议,欢迎指正。

2、本文完全是作者自己完成,保证没有抄袭他人作品,如若出现相似之处,实属巧合,敬请指出,当妥善处理。

3、作者写文章只是为了更好学习和满足好奇心,没有任何利益诉求,所以,欢迎理性讨论,但不接受任何无端指责。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站内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