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角度认识:疾病是什么?(续)
原创作者:天下无疾
不妨再切换角度,审视一下健康。我们都曾有过疼痛的经历,有时候这样的经历足以让人痛不欲生。显然,如此的经历,必然属于疾病状态。但假如没有感到疼痛,就是健康吗?试想这样一位小朋友,从小就不知道什么是疼,被火烫,被门拈,被针刺,被刀割,全然没有感觉。显然,这种对疼痛感的缺失,是不健康的。如此,反过来看疼痛,是健康,还是不健康呢?被针刺感觉到的疼痛,与过食冷饮感到的胃中疼痛,以及肾结石滞塞引起的疼痛,本质上并无区别,那么这些状态,究竟是健康,还是不健康呢?
疾病与健康,经过反复的推敲,界限似乎并非越来越清晰,反而是越发模糊了。
暂时放下人体,来欣赏一下自然界吧。春季风多,夏季炎热,秋季干爽,冬季寒冷。每一个季节,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性。而仔细分析这些特性,会发现所有的特性,本质上都是一种偏性。如果这个例子仍然不够清晰,我们索性把偏性的范围界定的更局限一些,只以白天与黑夜作为评价的依据吧。我们生活在北半球,每年只有两个节气,即春秋分时,白天与黑夜的时长是相等的。春分之后,白天渐长,到夏至达到极点;秋分之后,黑夜渐长,到冬至达到极点。更具体到每一天,那么日出以前、日落以后,是黑夜;二者之间,是白天。如果用阳气的多少来衡量,那么春分之后,日出之后,阳气逐渐偏于有余;秋分之后,日落之后,阳气逐渐偏于不足。有心的朋友会发现,无疾这里反复提到一个字:偏。
不是吗?所有的疾病,归根到底,无非一个偏字。还是以上面提到的李阿姨为例,平常心眼小,喜欢生闷气,就是一种偏,中医认为偏在肝,性质是肝气不足,不足以令气机舒展、畅达。正是这种长期无法得到舒展的肝气,郁积日久,在一个外来因素的刺激下,突然爆发出来,形成了肝阳上亢的所谓中风病。从最初喜生闷气的性情,到最后的中风病发作,无时无刻不是在一条偏的路上行进。假如换做另外一个人,肝气不足的偏性并不像李阿姨这样明显,面对同样的事情,或许只是争吵几句,发发牢骚,肝气得到一定的舒展,也就不存在如此严重的后果了。也就是说,李阿姨身上存在的肝的偏性,是整个疾病发生的内在线索,或者说是疾病的本质。
上面的问题再次显现:如果疾病的本质是偏,世上还会有健康吗?
仍是从白天黑夜的例子来看。从某个角度来看,可以认为:日出之前,阳气不足;日出之后,阳气有余。那么哪种状态下,阳气才既不不足,也不有余呢?仔细想来,应该只是太阳欲出未出,光芒若隐若现的一瞬间。如此看来,无偏的状态不是不存在,只是我们无法守住这样一种状态。无偏并非不能达到,只是无法保持。那么健康是什么?是这样若有若无,少瞬即逝的一刹那吗?如此的健康,还有意义吗?jinshizu.com
根本的问题渐渐显露出来了。如果疾病与健康是一对对立的概念,疾病代表偏,健康自然代表无偏;如此则全民皆病,健康绝对来说无法保持。何其悲观的结论!
再次放眼自然界。鸟儿飞翔在天空,阳气偏盛;鱼儿沉潜在水底,阴气偏盛。春季风多,木气偏盛;秋季干爽,金气偏盛。南方水多,湿气偏盛;北方水少,燥气偏盛。世上何处无偏?哪里能有个绝对无偏的事物呢?而自然的美好,不正是在这种种偏的事物上体现出来的吗?可见,偏是一种个性的彰显,个性是世界丰富多彩的基础。世界原本如此,何来所谓健康或疾病呢?
可见,疾病在本质上,只是人体生长变化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状态。用疾病一词来界定,本身就显得十分牵强。去除了疾病的名号之障,健康的概念也就随之失去了意义。换句话说,健康与疾病原本只是一体,并无明显的分别。分别只是我们强加的结果。老子曰:名可名,非常名。斯如是乎!
(待续)
本文节选自:天下无疾微信公众号
无疾学社,专注中医爱好者教育11年。《无疾学社精品课·中医入门100讲》,重磅上线。欢迎真正喜爱中医,不满足于一知半解,希望系统学习中医的朋友,关注天下无疾微信公众号或点击链接中医入门100讲试听。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