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度高温天,7旬老人住50年老屋用电暖气睡觉盖被子,咋回事

今年的夏季高温天似乎过早地来到了,北方地区进入了烧烤模式,地表的温度甚至达到了40摄氏度,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开空调电扇游泳便是最好的降温方式,然而在山西省晋南地区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是建在地平线下的地窨院,它在暑天里几乎不用空调制冷,甚至睡觉还要盖被子,听起来便是个怪事情,更怪的是还有人开电暖气,自然很多人不会相信,为了验证传说,近日,摄影师一行人便相约走进了仅存的几户地坑人家,想看看他们的生活成了啥样子。
这个叫张店的农村是当地有名的地窨院子聚集地,保存完整有人居住的目前不足10户人家,生活在里边几乎全是一些老人,村东南的沟边3家人便是我们的寻访之地。
这户人家的地窨院子四周用青砖黛瓦加工过,看上去还是比较豪华且有一定的年代感,保存的自然是相当完整,生活在里边的是一对75岁的老夫妻。已经是中午11点多钟,站在地面上的烈日之下大家已经感觉到了烧烤的滋味,让人奇怪的是我们看到大娘坐在窑洞口竟然穿着毛衣和夹袄,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难道院上院下是冬夏的两个季节?
大娘您好,吃中午饭了吗?能不能到你家看看地窨院子呀?,W老师和大娘打上了招呼,得到老人家的肯定回答之后,大家绕过地面上的方坑来到了东北角的地坑入口,尽管两边有大树阴凉,可是烈日烧烤之下露天的黄土坑道门洞还是让人感觉到了热浪,一行人迫不及待的急急下到了门洞里。
跨进大门迎面便是一阵凉风袭来,汗流浃背的身体顿时感觉很凉爽,转过90度的直角,窑洞里出现了大叔和大娘的身影,大叔戴着凉帽手提着一个绿包包走了出来,你们刚来啊,快到家里坐坐凉快凉快,我上街转一圈办个事一会就回来,热热的身体不敢立即进窑洞,现在院子里站一会,不然伤身体。听大叔这样讲,我们感觉到有点惊讶,这地窨院子里的温差真的很大吗?
站在院子里和大娘聊了一小会天,她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了自家地窨院子的历史,她说与老伴同岁,今年都是75了,生有4个孩子,地窨院子建于上世纪70年代,距今大约就是50多年,也算是个老屋了,当年结婚后老伴请了3个发小帮忙,晚上利用工余时间建成的,80年代改革开放后家里收入高了,又用砖瓦进行了加固装修这边有了现在的模样,几十年过去了地窨院子依旧非常完好,年纪大了不愿理离开老家,就拒绝了孩子们的好意,坚守在自家的地窨院子里生活。
走进老人家居住的主窑,顿时感觉更加凉快,王老师甚至还不自觉地打了个冷颤,惊叫了一声,大娘挥手示意我们坐下来说话,眼光扫过窑洞,玻璃门窗光照下四壁洁白,明窗净几十分的干净整洁,颠覆了我们从前的地窨院老窑洞报纸糊墙的记忆。金时族
忽然W老师惊讶叫了一声:哎呀,好家伙真正不得了,这高温天您还用着电暖气啊?这是个什么情况?,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炕头的茶几旁边开着一个电暖气,红色的热光异常的耀眼,可是大家却感觉不到它的热量,大娘给我么介绍说:你们可不知道,我家的地窨院子在夏季就是冰火两重天,和新疆沙漠地区一样,也有抱着火炉吃习惯,最近天气下了2场雨,雨水要经过十多米深的地坑,慢慢渗入地下有个过程,窑洞里便有了发潮现象,每天是必须要开上几个小时的电暖气,起到排湿的作用。
从前的人排湿就是在窑洞的坑头做饭,用这个预热完成这个过程,现在农村人都用上了液化气,天然气,排湿就只能借助电暖气了,窑洞的土层很厚,隔热效果很好,加上雨水的渗下里边温度更低,像现在的天气窑洞里温度也就20来度,睡觉必须盖被子,老年人怕冷,在下边生活穿衣服几乎都是春秋季的装扮,你看看我夹袄里还套着薄毛衣,窑洞里坐久了就去院中的窑门下,那边也比较凉爽不需要换衣服。
大娘说这几年他的身体走下坡路,不是很好,住在老窑洞里已经习惯了,也不愿意去人和孩子家,感觉在院子里生活就相当好,现在人的生活好,啥都不缺,想要什么孩子们都买回来了,老屋窑洞里生活现在就像春秋季,开电暖气穿夹袄毛衣就很美,偶尔要想上去转一转,还要换上夏季薄衣服,感觉换来换去不方便,弄不好还会感冒,所以没事一天都不会出地窨院子。
地窨院子里的生活设施还是比较全面,甚至还建有洗澡间,院中的一件蓝色的简易房子便是,上边放着一个大水包就算是标配,拉开铝合金小门里边一览无余,上方吊着一个塑料喷头相当简单,水泥地面上留有一个出水口,一条黑色的橡胶管道通入了旱井之中,这口深度在10多米的旱井当时地窨院子的主要排水地方。
大娘告诉我们说:以前人的地窨院子洗澡很不方便,现在条件好了,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建个洗澡间也相当方便,夏天身体出汗多,不舒服就出来洗一洗冲冲凉,要按照设施情况也就和城里一样,只是标椎低了些。
院子的一头是一个小菜园,这也是当地农村人院落里的标配,里边是各种蔬菜一应俱全,地窨院子里温度要比上边低很多,到了现在这个时间段正是蔬菜生长旺季,两位老人每天早上起来就在院子里搬弄小菜园,也成了活动身体的一种方式,做饭的时候随时摘取新鲜蔬菜,也图一份心情。
地窨院子中央建有一个青砖垒成的圆形花圃,里边生长了一株20多年的红牡丹花,大娘说这可是个稀有品种,叫做富贵牡丹,花开时候大如钵碗,颜色鲜艳还有一种特殊香气,别人给几千元都不卖。周围摆放着很多小盆景花,老人家闲来无事就是管理修剪,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金时族
告别大娘我们从门洞走上地面,跟随的小姑娘穿的短袖马裤感觉有点冷,便迫不及待地跑出了地窨院子,当我们走出地坑出口,感觉得到热浪有前来热情拥抱了,顿时便又想重返窑洞享受冰凉之意,着实又让大家重新感受冰火两重天的变化。
走上地坑院子便遇到了回家的大叔,简单告别谢过大叔的热情相邀,站在地坑上边又拍下了一张老人家的背影。走进老人家的50多年老屋窑洞,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次冰火两重天的生活,揭开了地窨院子神秘面纱,之所以能有这个传说,主要就是3点:第一地面温度过高时,地坑里保温效果好的窑洞相对就成了一个低温的世界;第二特殊的下雨天过后,雨水的下沉渗入又给地下窑洞再次降温,给窑洞里的凉爽加上了少许潮湿;第三10米左右生的地下窑院是一个自然的小气候环境。
老人们在地窨院子里住了几十年,长期经受冰火两重天的生活,几乎都已经习惯,有一套自己的适应生活方法,可以说几乎不受影响,相反这里还是个夏季避暑,冬季保暖,适宜老人们养老的好地方。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