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对普通人来说,婚姻才是最强有力的生存保障

admin 阅读:610 2022-09-11 14:38:05 评论:0

电影《隐入尘烟》最近大火。我作为一个写自媒体的甘肃农村人,在这个电影还没火的时候,就有读者让我谈谈对这部反映甘肃农村生活的电影的看法。随着这个电影越来越火,请我撰文谈感想的读者越来越多。无奈我最近太忙,一直没时间去看。中秋假期终于抽空欣赏了这部电影。
有人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感动,觉得马有铁和曹桂英的爱情感人至深;有人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善良,觉得马有铁这个淳朴的农民内心的善良让我们所有人感到惭愧;有人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愤怒,觉得农村里弱肉强食欺软怕硬,人人都想占马有铁的便宜,逮着一个老实人往死里坑.......
老实说,这三点感觉我从剧中都没有看出来,从始至终我没有特别感动,更谈不上流泪。我觉得很平常,这就是普通人平平常常的人生。不是我缺乏同情心,而是,这样的人,类似的人生,我见过,而且不少见。所以,我和那些从未窥视过这种生活的城市人有不同的观影感受,应该也是合理的。
为了减轻阅读负担,我把一篇长文分成两篇,这篇写马有铁们的婚姻,下篇写马有铁们被扶贫。
那些激愤的观众愤怒于农村的弱肉强食,同情马有铁和曹桂英的悲惨命运,可是剧中真的有那么多坏人吗?好像每个角色都很平常,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难道不是到处都有剧中人吗?在我看来,剧中没有大恶人,没有让我愤怒的对象。
我看到更多的,是在生活和命运的无奈面前,每一个人趋利避害的本性。马有铁和曹桂英的哥哥嫂子们很坏吗?承包了村里土地的张永福和他儿子很坏吗?传瞎话开玩笑的村民很坏吗?为了一万五千元拆迁费而让马有铁两口子搬走的村民很坏吗?扶贫的干部抽血的医生很坏吗?好像都不是很好,也都不是很坏。
剧中唯一没有缺点且道德高尚的,就是那头驴子。
马有铁是老马家的老四,父母已经去世,大哥马有金二哥马有银也已经去世,没有结婚成家的老四马有铁跟着三哥马有铜一家人生活。老实巴交的马有铁沦为了三哥家的长工,每天就是手脚不停地干农活,伺候毛驴,干完活后端上骂骂咧咧的三嫂做的饭回到自己脏乱差的偏屋里,在三哥指桑骂槐的诅咒中一个人默默地吃下这碗受气的饭。这就是马有铁婚前几十年的生活。

马有铁为什么会打光棍?
这里有一个老传统现代人可能不懂,我得说一说。
有句古话大家可能都听过:长兄如父,长嫂如母。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这显然不是一句赞美的话,这其实是一句“道德约束”,意思是当父母尤其父亲死了之后,家里的长兄长嫂(即老大两口子)就得代行父母的责任,那就是要把未成年的弟弟妹妹抚养成人,并帮助弟弟妹妹成家。而弟弟妹妹则要把长兄长嫂当做父母一样敬重。
古人为了宣扬这种道德,除了著书立说之外,还编排了很多戏剧,比如很多剧种里都把宋朝名臣包拯编排为幼年父母早亡,由哥哥嫂子抚养成人,并培养成才的典范。嫂子对包拯恩重如山,包拯却铁面无私铡了贪赃枉法的侄子,然后给嫂子跪地谢罪的故事。秦腔《包公赔情》、京剧《赤桑镇》等说的就是这个事。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甚至五千年的古代社会,“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的道德约束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准则。因为过去人的寿命很短,据统计,夏、商时期平均寿命18岁,周、秦平均寿命20岁,汉代平均寿命22岁,唐代平均寿命27岁,宋代平均寿命30岁,清代平均寿命33岁,民国时期平均寿命约为35岁。
为什么古代人结婚很早,十三四岁就结婚了?因为古代人死的早。为了传宗接代,为了不至于灭种,就得早点结婚繁衍。但古代人不实行计划生育,也没有科学手段阻止怀孕,所以生育完全遵循自然,女子十三四岁结婚,十五六岁开始生孩子,一直要生到不能再生育为止,也就是要生到四十几岁甚至五十岁。三十几年的时光,女人生十几二十个孩子也很正常。
如此一来,父母死的时候,家里老大可能已经娶妻生子了,而老幺可能比老大家的孩子还小。如果长兄长嫂不管弟弟妹妹,小点的弟弟妹妹可能就活不了。所以古人才用“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的道德约束来教化兄长。即便如此,有些长兄长嫂也不愿履行这份责任,至多给口饭吃,把弟弟妹妹养大。妹妹好办,养大出嫁了还有彩礼可得,弟弟就惨了,娶媳妇得花钱,还得有一处自立门户的屋子,兄长们如果混账,不掏钱不张罗,那弟弟大约就得打光棍。

马有铁就是这种情况。他是老张家的老幺,父母已经去世,在婚娶的年龄,可能兄长们没有给他张罗娶媳妇,而三哥马有铜可能是最后跟父母生活的哥哥,马有铁从小跟父母生活,自然地,也就落在了三哥的门下。这是马有铁打光棍的根本原因,当然,马有铁没出息,这也是他娶不上媳妇的重要原因。
79岁的老父亲给我讲过很多这样的事情。以前我常常疑惑,为什么一家兄弟五六七八个,老大老二老三在父母所在的这个村里生活,而最小的次小的弟弟却在百里千里之外的异乡生活,而且大多在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山区生活,且作为上门女婿,一辈子低三下四地受欺负。
父亲说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兄弟姐妹多,而父母死得早,兄长们不管弟弟,弟弟们娶不上媳妇,只能做上门女婿,去到没有儿子的山区家庭做牛做马,受尽妻子和岳父母的压迫,受尽妻子族人的欺负。最惨的是,老了,干不动了,如果儿女不孝顺,妻子心歹毒,就会被赶回老家,而老家兄弟也不会再管,那就是真正的老无所养,只能自寻死路。
我父母是践行“长兄如父,长嫂如母”这一古训的典型。我爷爷不到40岁就去世了,去世时我叔叔很小,我妈进门的时候,我叔叔也才是个七八岁的孩子。奶奶是个小脚老太太,家里的一切都要作为长兄长嫂的我的父母张罗。我父母养大了叔叔,张罗着给叔叔娶了媳妇,虽然父母的日子过得很穷困,但父亲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作为长兄的责任。今年暑假我跟父亲聊起这个,父亲冲口而出“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再难也得给弟弟把媳妇娶了。
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真的让人肃然起敬!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到今天,儒家文化对民众道德的教化和行为的斧正真是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儒家文化塑造了社会秩序的底层逻辑。
但显然,新时代在一切向钱看的冲击下,传统道德荡然无存,各家只管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连亲兄弟亲姐妹之间,也不再有传统道德的温情,只剩下赤裸裸的利益衡量。
所以,马有铁的哥哥们不但没有给最小的弟弟娶媳妇,而且三哥还剥削了四弟几十年,四弟任劳任怨给三哥干了几十年农活,没有工资,没有家产不说,干完活吃口饭还得挨骂受气,这就是人性的丑陋。

更糟糕的是,三哥家的两个儿子成年了,要娶媳妇了。家里房子宽敞明亮窗明几净,两个小伙子也聪明伶俐,找对象不难。在媒婆的张罗下都有了对象,但家里住的光棍汉“四叔”成了两个侄子找对象的障碍,于是三嫂对四弟更恼火了,要想办法让四弟马有铁搬出去住。

而曹桂英这边也一样糟糕。曹桂英生活在哥哥家,哥哥嫂子嫌弃,她从小挨打受气的,还落下了病根,不能生育不说,还有尿失禁的毛病,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被哥哥嫂子视为累赘,巴不得早些把她弄出去。

这就是马有铁和曹桂英婚前的状况,两个寄人篱下的苦命人,两个被自己亲哥嫂想尽办法要赶出门的累赘,最终在媒人的牵线下,在双方哥嫂的包办下,他们结婚了,然后搬了出去,搬到村上没人居住的老屋里自己生活去了。
然而,他们婚后的生活却是幸福的,这两个被哥嫂嫌弃了半辈子的“窝囊人”,通过婚姻组成家庭独立生活以后,却也把生活过得朝气蓬勃,温馨且充满希望。他们的生活穷是穷了点,但共同开创的新生活和相依为命的扶持牵挂,看似辛苦,实则也很美好。两口子在自家门前坐着,吃着自己的饭,喂着自家的鸡,看着自家的驴,这是自由的味道,这是生活的味道!我特别喜欢这个场景,胜过男主在女主手上印花的场景。

整部电影,去掉村民的戏份,去掉献血的戏份,剩下的就是马有铁和曹桂英从大龄单身的寄人篱下到结婚成家的自立门户之间的生活转变,这个转变,温馨、美好,且充满希望。

这个电影最悲情的地方,是两个苦命人艰难创建的新生活坍塌崩溃后给观众带来的惋惜。刚刚过上好日子的桂英掉到水渠里淹死了,桂英活着的时候和马有铁风吹雨淋一砖一瓦盖起来的新房子,瞬间被推土机推为废墟。
而失去妻子,再次沦为光棍汉的马有铁,被三哥的二儿子接到城里去生活了,而二侄子这样做,不是因为良心发现的孝心,而是因为贪占马有铁扶贫楼房的贼心。
马有铁这个唯唯诺诺的老实人,作为一个“失屋”农民,再次寄人篱下,而且这次要寄居在远离土地的城市楼房里,以后受到欺负时,躲都没有地方躲,想诉苦,连头倾听的毛驴都没有了,这就是马有铁在当地扶贫政策下过上的好日子,而为了这份好日子,当地政府付出了二十多万的成本。
无奈,苦涩,且愤怒。所以下一篇,我要说说甘肃农村的扶贫。
在这个文明人视“婚姻为爱情坟墓”的时代,赞美婚姻是要被文明人唾弃的。但在马有铁和曹桂英的人生中,他们那少的可怜的幸福,是婚姻赐予的。在漫长的单身岁月里,他们各自饱受欺凌;在短暂的婚姻生活中,他们相濡以沫相扶相携,在对抗生活的艰难中,找到了生而为人的幸福,这种幸福,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而当婚姻不在时,逝者长眠,而生者将要面对如同地狱般的新的寄人篱下。
对于这对可怜人,婚姻结束了,幸福也就结束了。

婚姻是什么?结婚为了什么?
生活优渥的都市男女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升级,结婚是为了享受被爱。但对于挣扎在温饱线上为生存而焦虑的穷人,婚姻就是生存的一部分,结婚就是为了生存。一个穷人,有了伴侣,才会有家,有了伴侣,才会有儿女,有了家和儿女,才会有奋斗的底气和生活的希望。
《结婚更多是为了找个伴共同对抗生活的难处》(本文作者2019年作品,点击阅读),对于穷人尤其如此。为什么越有钱的人,越不在乎婚姻,越难以结婚,越不想生孩子;而越穷的人,大多都是早早结婚早早生孩子,而且有胆量多生几个?因为富人有“钱”来帮助对抗生活的难处,而穷人只能靠伴侣和孩子来对抗生活的难处。
把我那篇文章中的两段话摘抄出来放在下面:
男人和女人的结合,不是女人吃亏了,更不是女人冰清玉洁的身体让男人给睡了,而是,男女双方找到了对抗生活的伙伴,在父母逝去,兄弟姐妹远离之后,你不至于太孤独、太无助,有能力、有勇气、有希望,尤其有温度地地生活下去。
人类社会发明并流传至今的这种男女结伴生活并繁衍后代的活法一定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一定是一种能提高生活质量的选择,其“效用”一定是1+1>2的。换句话说,男女通过婚姻的方式结伴生活,一定是更幸福的。
一个人选择以一己之力对抗生活,或许你能力超群,钱不是问题,可是有些问题不是钱能解决的,看看那些有大量积蓄却已没有了花钱能力的老人,如果夕阳中身边有个人相互扶持着一起走,一定比孤苦伶仃一个人幸福些。
马有铁和曹桂英这样的人,都能在婚姻中找到幸福,我们普通男女又何必妖魔化婚姻?对于普通人而言,婚姻也是生活的保障。工业文明带给我们的社会福利保障,谁知道能持续多久?在人生的艰难面前,婚姻和家庭才是最坚强的后盾。
反对婚姻和繁衍的人,或许走的是一段弯路。

推荐本文作者主讲的“小学生作文和成长教育课程”,全免费,视频号有大量公开课程,点击下图可观看

课程介绍: 写了这么多爆文,单篇阅读量过亿。写作方法?就是学生作文基本写法



推荐作者更多文章(点击下面标题阅读):

1.  一个西北五线小城的城乡风貌

2.  最后一班回家的车和那个深爱你的人

3. 有农村娶媳妇要花100万,农村男“娶妻难”折射出农村男女城市化差距的窘境

4. 农村孩子啊,你知道现在城市孩子读书有多用功吗?

5.  公众号10周年,迟到的感谢和反思:虽然文红号不红,但我无悔

6.  婚姻是两个人的舞蹈

7.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8. 农民工

9.互联网巨头正在夺走卖菜商贩的生计

10.善于生存不善于生活的西北农村老汉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在作文里成长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站内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