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设立167个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点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生态环境部10月27日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报告称,中国积极主动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各项工作,强化人体健康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开展健康影响监测响应,全国 31个省份87个城市设立167个空气污染(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点。
中国积极主动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各项工作,编制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强化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关键脆弱区域气候韧性,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我国强化监测预测预警和影响风险评估,提升气候风险管理能力。积极推进温室气体观测网国家级站点遴选和布局设计工作。加快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加快推进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灾害监测预警、会商研判、应急指挥调度等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构建了区域性干旱、暴雨、高温、沙尘、台风、雪灾、低温冻害等多种气象灾害长时间序列灾情数据库,推进风险普查数据库建设,完成全国气象灾害危险性区划和风险区划。
推进28个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在总结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经验的基础上,自2021年起,继续在45个城市开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促进低碳韧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全国已建成绿道8万余公里,城市公园22万个,增强了城市生态承载力和宜居性。
强化人体健康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开展健康影响监测响应,持续开展空气污染(雾霾)天气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与风险评估,全国31个省份87个城市设立167个空气污染(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点,组织开展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群健康影响、气候变化对寄生虫病传播影响等研究,开展区域人群气象敏感性疾病专项调查,开展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策略和技术研究。
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引领,将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融入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做好青藏高原等重点地区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形成区域协同适应格局。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李立军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