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年纪录片中,人物对白内涵和老人内心情感,如何塑造出来?
声音语言是构成纪录片的重要语言之一,它不仅能够传达信息、构成叙事、而且能够烘托气氛、表达情感、刻画人物,在纪录片中呈现独特的艺术表达效果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声音的运用不仅能够辅助画面进行故事讲述、人物刻画、表达主题、渲染气氛,而且能够通过声音将画面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精准地表达出来,以丰富画面的层次和表现维度,升华人物形象魅力和情感意义。
01对白传递人物内涵
在纪录片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是最能够直观表达人物性格特点和精神思想的方式。在社交的过程中信息的传达和思想的传递都通过人物的言语表达出来。
日常生活中更是能够通过一个人说话的语气、语调、口音等声音特点来了解人物形象,尤其是对话内容的表达,能够直观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绪变化。
在老年题材纪录片中,老人们与人交流沟通的语言表达方式、对话内容等都形象地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征和谈吐品行。
观众作为旁观者能够在老人与他人的相处中对其言语行为和心理作出客观地评价和看法,从而对老年形象有一个全面直观的判断和理解。
在老年纪录片中,人声元素在纪录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人物之间的对白,这能够清楚地了解他们所要传达的信息、当时的状态心情以及性格特点,通过对白勾勒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在纪录片《我最后的秘密》中,孙老师问邻居老王有没有听说要加工资,还争执起苏州大学的所属问题:
“我们是综合大学属于部里面,从前江苏师院是省级的现在不是江苏师院,是苏州大学了,苏州大学是部里的,懂不懂啊,懂吗?你这个还不懂,哎呀……”
孙老师还抱怨保姆:“你差得远呢,差一个脑子,爱插嘴不好,没有教养天生乡下人……在城市里面就是小市民……”。
保姆说;“我没文化,不识字”
在这简单的人物对话中,就能感受到孙老师身上的优越感,她对保姆以及邻居老王的不屑和瞧不起的心理,充分体现孙老师作为老知识分子对乡下人的蔑视和嘲讽。
2004年腿脚出现问题的孙老师只能躺在床上,日常的生活都需要保姆的照顾在自己自理能力下降的同时,孙老师只能凭借自己的退休工资来掌控保姆,以金钱的权力完成对自己地位的守护。
保姆给躺在床上的孙老师喂饭时说:“你有工资,不要自杀,每个月都有工资,不能想不开。”
问她要把工资给谁,孙老师说:“没人晓得,国家晓得。”
在保姆的话中体现了她受到孙老师的压制和掌控以及对孙老师工资的觊觎,而孙老师也以此为资本来掌控着保姆,不会将自己的金钱留给任何人,也象征着她谁也不相信,无人依靠的困境。
自己孤傲一生渴望挣脱牢笼其高傲的灵魂渴望得到自由的心境,因此自己的遗产要捐给国家不留给任何人。
在纪录片《被遗忘的时光》中,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景珍老人在每年清明都会跟随女儿去给自己丈夫扫墓,每次来时她都会疑惑地问女儿:
“这…是,他为什么在这儿?他走了?张国栋是谁呀?啊?我有先生死了?我怎么不知道呢?张国栋……我怎么不知道张国栋死呢?我怎么一点都不知道呢?”
通过老人和女儿的对话得知老人得阿兹海默症的现状,老人在疾病面前如此脆弱渺小,没有任何反击之力,只能不断遗忘,一次次揭开伤疤。
对话能够最直观地表达信息,传达感情,展现性格,通过老人的对话可以给观众以最直接的听觉体验,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应善于捕捉记录老人说的重要信息,以求通过自我表达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02采访道出真实心声
在纪录片中,解说词虽然能够跨越时空维度对整个事件发展进行全面的讲述,对人物的思想以及情感变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其只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事件进行讲述并带有引导的作用,而采访是当事人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进行描述,这增加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说服力,这种现身说法能够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拉近人物与观众的距离,更深刻地体会到当事人的处境和心情。
此外,还可以通过采访观察人物的行为举止和表情变化,捕捉其身上的特质,从而使看到的形象更加逼真立体。
在老年纪录片中,创作者经过前期的策划和采访问题的准备,对老人进行交谈和访问,充分利用采访获取有效信息,以此来进行叙事,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过去发生过的事件,并在老人的讲述中不断挖掘有价值的内容以此来彰显老人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比如在纪录片《二十二》中,导演运用采访由老人自己讲述曾经的那段历史,全片隐去提问者的问题、没有解说词、历史资料、背景音乐,只凭老人的讲述来完成叙事、结构和框架,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历史真实。
片中的老人用方言讲述自己惨痛的经历时,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在毛银梅老人的讲述中,当她讲到自己与母亲相见时忍不住抽泣、哽咽。
在老人方言的讲述中,用支离破碎的记忆慢慢拼凑出那段悲惨的经历,在言语中我们感受到老人所受到的苦难和她坚强勇敢的内心,老人的一言一语都激荡着观众的心灵。
老人对于那段历史自述道:“记得一点,又不记得一点,又晓得,又忘了一点,我说完了,我不说了,不说了,我说了不舒服……”
这种言语上的冲击,发自老人真实的内心感触,老人抑制不住的眼泪是我们无法理解的痛。这些自述超越画面中的一切因素,将老人痛苦挣扎的内心和不忍回首的往事诠释得无比清楚,老人在诉说时的一举一动都连接着观众的心弦触发联想和想象以达到情感的共通,深刻地感受到老人的内心。
在纪录片《房东蒋先生》中,导演梁子也经常采访蒋先生,以此来获取蒋先生即将失去老宅子的内心想法,她问蒋先生为什么要抽烟,离开房子还会不会抽烟,搬走之前问他有没有什么想法,心里有没有想说的,离开后还会不会再回来看看等。
这种交流式的采访将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同时暴露在镜头前略显生硬,一问一答如同做任务一般,影响了叙事的流畅性,虽然最终呈现效果稍有逊色,但也达到了得知蒋先生内心想法的目的。
通过蒋先生的回答也能够完成性格特征的彰显和人物内心想法的外化。
采访并非简单的一问一答,需要创作者前期做足功夫对被采访者的背景、经历生活现状以及生活态度有一定的了解,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和采访的价值,从而得到有利信息服务于整体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表达。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