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调养生谈》基于疏调理论谈老年养生
原标题:《疏调养生谈》基于疏调理论谈老年养生
指导:雷源钦
指导:刘弘毅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我国人口共14.1亿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2.64亿,65岁及以上人口有1.9亿,占13.5%。国际公认标准是,65岁以上人口占比7%~14%为轻度老龄化,14%~20%为中度老龄化,21%~40%为重度老龄化。也就是说,中国已经站在了中度老龄化的边缘。实际上,辽宁等12个省份的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了14%,已经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
虽然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同时也带来了老年人身体健康、生存质量的自身问题以及国家医疗及经济压力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基于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疏调理论尤其是疏调汤的运用在老年人的养生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灵枢·天年》中关于老年人生理方面有:“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的说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记载:老年人“精耗血衰,血气凝泣”,“形体伤惫……百骸疏漏,风邪易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会出现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退行性改变,脏腑精气血津液神等生理功能逐渐衰退,机体协调阴阳平衡的能力降低。
同时老年人社会角色由劳动、决策、父母等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社会地位的改变,可能包括退休、收入明显减少、合法权益被漠视、价值和作用被忽视。家庭状况的改变,例如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年轻子女结婚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一起居住。另外还有老年人自身婚姻状况的改变。代沟现象是导致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矛盾的重要因素,两代人在世界观、价值观、家庭观、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引发矛盾,从而对老年人的心理会产生负面影响。总之,因老年人的职业角色丧失,社会地位下降,家庭趋于空巢等因素会限制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在生理和社会两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老年人有可能产生孤独垂暮、忧郁多疑、烦躁易怒等心理状态。正如《寿亲养老新书》中提到:“眉寿之人,形气虽衰,心亦自壮。但不能随时、人、事,遂其所欲,虽居温给,亦常不足。故多咨煎背执,等闲喜怒,性气不定。”《老老恒言》卷二曰:“老年肝血渐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应,每至急躁益甚……”。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等逐渐下降。老年人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来说,偏颇体质所占的比率要高。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阴阳气血俱虚,所以,虚是老年体质的共性,阴虚质、阳虚质在老年偏颇体质中所占比率较高。针对老年人的情志问题,疏肝是一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单纯疏肝之法常因用香燥之品而有伤阴之弊,更有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柴胡劫肝阴”。同时情志不遂会影响人体气机,气的升降出入发生障碍,引起脏腑气机郁滞不畅,导致脏腑功能失和,而产生一系列疾病。疏调汤中不但有疏肝之品,更有理气敛阴之品,在改善患者情志同时又可避免伤阴之弊。
病理方面,老年人患病往往具有合并多种慢性病的特点,据报道,在全球65岁及以上人群中,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0%~56%,而目前在我国65岁及以上人群中,慢性病共病患病率更是高达60%。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常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以改善临床症状,多重用药现象日益普遍且严重。久病伤脾,故许多老年病人往往合并纳差、腹胀、浮肿、头晕等症。故治疗在治肾的基础上亦应兼顾脾胃功能,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气机畅通在治疗慢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疏调汤在疏调脾胃气机的同时又兼顾补益脾胃之品。
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平素应当保持气机通畅,顺其心愿,一方面老年人本身应节制欲望,不追逐名利,要懂得生活,要安于平淡,不要去妄想一些不现实的事情。另一方面子女应顺从老人想法、心愿,让老人培养自身兴趣爱好。而根据老年人病理特点,在治疗老年人慢性疾病时亦应注意调畅气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