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500强的十年:进与退、增与减

admin 阅读:218 2022-12-03 11:23:06 评论:0

原标题:民企500强的十年:进与退、增与减

徐鹏飞/文企业500强的实力、竞争力、影响力是一国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与重要体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型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一批优秀民企迅速做大做强,规模越来越大,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许多行业中都发挥着骨干与带动作用,有的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整体规模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社会贡献进一步加大,企业实力与竞争力大幅提高。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和“《财富》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数量持续增加。

进入各类“500强”名单的大型民营企业,大多都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企业,其中的优秀者,如江苏沙钢、联想集团、华为、恒力集团、海尔智家、美的集团、珠海格力、腾讯、阿里、京东等,都有共同的特点,即深耕主业、战略清晰、稳健经营、不断创新。这些优秀企业的背后,是一大批胆识过人、砥砺创新的民营企业家,如柳传志、李书福、张瑞敏、任正非、陈建华等,这些既体现世界水准,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优秀成果和宝贵财富。展望未来,中国民营企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进步空间,让我们期待更多的优秀民营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一、民企500强:进入门槛不断抬高,规模实力稳步增强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榜企业是中国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10年来,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企业营收等指标稳步提升。但是也要看到,近两年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影响,民营企业500强在生产经营、市场化融资等方面仍面临不少困难,个别经营指标出现波动,资产总额、净利润总额、员工总数等有所下降。下面主要对“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中国企业500强”的相关数据进行简要对比和分析。(说明:各类500强排名均根据上年企业经营数据得出,如2012年的榜单排行依据是2011年度企业相关经营数据,本文中所称的年度均为实际经营数据的年份。数据来源:全国工商联经济部历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和中国企业联合会历年 《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

(一)总量指标快速提升,增速普遍高于中企500强

入围门槛情况,2012年至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从77.72亿元增长到263.67亿元,年均增长14.5%;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从198.67亿元增长到446.25亿元,年均增长9.4%;民营500强入围门槛相当于中企500强入围门槛的比例从39.12%增加到59.09%。

营业收入方面,2012年至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从105775亿元增长到383218亿元,年均增长15.4%;“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从500207亿元增长到1024800亿元,年均增长8.3%;民企500强营收总额相当于中企500强营收总额的比例从21.15%提高到37.39%。

资产总额方面,2012年至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资产总额从90887亿元增长到416401亿元,年均增长18.4%;“中国企业500强”的资产总额从1509770亿元增长到3725300亿元,年均增长10.6%;民企500强资产总额相当于中企500强资产总额的比例从6%提高到11.18%。

净利润总额方面,2012年至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净利润总额从4387亿元增长到17277亿元,年均增长14.7%;“中国企业500强”的净利润总额从 20967亿元增长到44600亿元,年均增长7.8%;民企500强净利润总额相当于中企500强净利润总额的比例从 20.9%提高到38.74%。(见表1)

(二)吸纳就业先增后稳,税收贡献增长放缓

就业方面,2012年至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员工”总数从676万增加到1094万,年均增长5.5%;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员工总数为3072万人,2020年为3340万人,年均增长1.1%;2012年-2020年,民企500强员工总数相当于中企500强员工总数的比例从 22.0%提高到33.2%。(《2022年中国企业500强报告》尚未出版,2021年中企500强员工数据暂无)

纳税方面,2012年至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纳税总额从4335亿元增长到13665亿元,年均增长13.6%,占全国税收的比重从4.6%提高到了7.9%。2012年-2019年,民企500强纳税总额相当于中企500强纳税总额的比例从11.9%提高到33.10%。(2021年、2022年“中国企业500强”没有公布企业纳税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企业500强”中有相当数量的金融企业,而“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金融企业较少,制造业仍是主导产业,如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金融企业仅有4家,而“中国企业500强”上榜的金融企业达37家。由于金融企业在资产、营收、利润和纳税等方面指标要比其他行业高得多,所以剔除金融业之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以上相关指标相当于“中国企业500强”的比例会更高。(见表2)

(三)效率效益总体优于中企500强,各项指标稳中有降

2012年-2021年,除营业收入净利润率,“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其他各项效率效益指标均优于“中国企业500强”。但是10年来民企500强和中企500强的各项效率效益指标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营业收入净利润率方面,2012年至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净利润率方面一直在5%上下浮动,最高为2020年,为5.61%,最低为2013年,为3.77%。中国企业500强一直4%上下浮动。

资产营收率方面,2012年“中国民营企业 500强”资产营收率为116.38%,2022年为92.03%。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资产营收率为33.13%,2021年则为27.51%。

资产净利润率方面,201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资产净利润率为4.66%,2021年为3.74%。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资产营收率为1.44%,2022年则为1.20%。

净资产收益率方面,201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净资产收益率为13.67%,2021年为11.44%。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净资产收益率为11.42%,2022年则为9.03%。

人均营收方面,2012年至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人均收入从156.47万元增长至350.29万元,年均增长21.54万元。作为对比,2012年至2021年,“中国企业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从162.83增长至268.96万元,年均提高13.27万元。

人均净利润方面,2012年至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人均净利润从6.27万元增长至15.79万元,年均提高1.06万元。作为对比,2012年至2020年,“中国企业500强”的人均净利润从7.07万元增长至12.19万元,年均提高0.64万元。(见表3)

二、中企500强:民企数量已占五成,总量指标仍然偏低

2012年-2020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的民营企业数量从190家增加到249家,民企已占中企500强半壁江山。

但是也要看到,上榜民营企业主要总量指标与国有企业的差距仍然较大,如在2021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民营企业在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员工数等指标上,分别只占全部中国 500强企业的 33.28%、37.47%、17.43%和27.41%。

效率效益方面,中企500强上榜民企优于国有企业,营收净利润率方面,上榜企业的营收净利润率为4.53%,全部上榜民企为5.10%,全部上榜国企为4.25%。资产净利润率方面,上榜企业的资产净利润率为1.18%,全部上榜民企为2.55%,全部上榜国企为0.90%。

三、世界500强:民企上榜数量屡创新高,距离世界领先仍有差距

2009年,江苏沙钢集团成为第一个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民营企业,排名444位,也是当年中国内地唯一一家入围“《财富》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联想集团最早在2008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但当时联想集团为中国科学院下属企业。)2012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名单的中国民营企业6家,到2022年,上榜民营企业达到了34家。

不过,尽管上榜数量不断增加,但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国内地世界500强企业与榜单上的世界一流企业相比,仍然还有较大的差距。以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为例,上榜中国内地企业在销售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三项指标都落后于世界500强的平均水平,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和竞争力都亟需进一步提高。

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国内地企业中,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同样差距较大。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上榜的中国内地企业共有133家,其中国有企业99家,民营企业34家,民营企业在上榜数量、营收总额和利润总额等方面分别只占上榜中国内地上榜企业的25.6%、20.2%和25.3%。

营收利润率方面,民企表现优于国企。上榜中国内地企业的营收利润率为5.02%,其中金融企业的营收利润率为14.02%,除金融业外企业为3.13%;全部上榜民企为6.30%,其中金融类企业为8.58%,除金融业外民企为5.96%;全部上榜国企为4.70%,其中金融类企业为15%,除金融业外国企为2.37%。

(作者系北京大成企业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部主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站内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