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驿站:面向老年人的小学

admin 阅读:1513 2018-12-07 07:55:17 评论:0

光明日报记者 陈慧娟

老年人的生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隐匿于主流视线的。他们的精力以自己不愿接受的速度下降,辗转腾挪的公共交通慢慢成为一种挑战;恶劣天气对他们来说伤害更大;设有电子自助设备的公共场所常让他们不知所措;在布满台阶且黑暗的电影院内小心翼翼;更别说空巢老人所需却很难意识到的心理疏导。

“2010年至2020年10年间,我国老龄人口将增长7800万,平均每年有780万人迈入老年人行列。”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张恺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使得中国的养老服务需求迅速增长。先前从事餐饮业的冯逊,2016年加入发展老龄产业的专业公司,致力于解决老年人的困难。

同年,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印发《关于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的意见》,对养老驿站的规划建设、功能定位等提出要求。养老驿站,这个略显陌生的名词开始走入北京老年人的生活。

“街道和社区的人力有限,之前主要集中在逢年过节慰问老人,或者为老人宣传政策,但这些都满足不了老人的需求。所以,我们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化运营的工作思路,引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商。”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党群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何迪说。

东城区以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建立区级养老服务运营商目录库,入库机构将通过运营考核机制,实行末位淘汰管理。冯逊所在的公司正是其中一家:“我们和街道合作的方式是‘服务换场地’,街道提供免费场地,按照要求进行硬件、设备添置,我们提供具体服务。”

在寸土寸金的东城区,场地是个大问题。东花市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宋亚鹏介绍:“白桥大街8号楼下原是十几家小店,租房合同到期后,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东花市街道联合产权单位对这里进行腾退清理,建起南里东区养老驿站。”冯逊就此与这里结缘,成为负责人,与同事们渐渐融入附近社区老人的生活中。

冯逊将养老服务体系分为三个阶段:小学、中学、大学,“驿站提供的是小学服务,许多55岁到70岁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但是子女要上班,需要外部力量支援,这个工作就由我们来做。如果老人需要短期照料,比如生病无法在家过夜,可以选择照料中心。年纪再大些的老人,如果需要365天的照顾,那就可以进入中学——养老院,再往上走就是大学——临终关怀机构、医院等。”

东花市街道此前只有一家照料中心,经过此次修建,现在共有3间养老驿站和一间养老院。冯逊负责的是最大的一间,粉刷一新的中式长廊,推开门的瞬间,略显喧闹的声音让人一下子感受到属于老年人的活力。

让老人知道有这样的去处,的确费了一些功夫。在半年时间里,主要靠社区宣传,冯逊和同事上门询问,记录老人需求。“老人没有购买服务的消费观念,这需要慢慢引导。特别困难的家庭会由政府补贴为他们购买一些基本服务。现在,我们每天会服务80人次到100人次,最主要的是助餐服务,每天送出约50份午餐。”冯逊说。

在这个近800平方米的空间里,除了老年活动室、老年康复理疗室之外,还有配备了专业设备的口述历史室、电影放映室,展板上贴着老人想看的电影名。再往里走就进入了模拟居家的环境,除了提供日托服务外,也起到了科普老年居家应如何装修的作用。

贴在墙上的服务内容细致多样,包括公益性与经营性。既有免费的测血压等健康指导、老年社团、心理减压,也有收取一定费用的老年餐、修脚、理发、陪同外出看病、呼叫服务等,对于失能的老人还可以提供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并按照托底扶助、市场普惠有不同的收费标准。

尽管功能多样,冯逊仍把驿站定义为一个平台,“这么多服务靠3名正式员工肯定是不够的”。经街道、驻街企业推荐,企业招募,还有11名比较固定的志愿者参与负责运营,“最主要的工作是联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商为老人提供服务。我们也定期上门问询,陪老人聊聊,看需不需要更新服务”。

上门问询除了方便养老驿站工作外,也属于街道工作的一部分。今年东花市街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服务于民”实践工程正式启动。老人大多不会上网,街道通过调动社区党员、志愿者等上门拜访、召开座谈会,收集老人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包括老人需求在内一共统计了4300多项需求事项,现在已全部解决。我们还会继续开展这项活动,解决居民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东花市街道工委副书记张之泽说。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06日 05版)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站内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