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能够与大脑对话,区分真糖与假糖,由此引起疾病风险上升
前段时间,有1位年轻人,jinshizu.com为了探索含糖饮料对健康的影响,进行了1次实验。在不改变生活习惯的前提下,每天喝3罐335毫升的含糖饮料,坚持了15天。喝到第8天时,脸上开始长痘痘;第12天时,感觉精神状态变差,上班时经常打瞌睡;第15天时,发现腰围已经增加了4.5厘米,而且,体重、脂肪总量等指标都处于上涨状态。很多年轻人,从小就开始喝饮料,长大后,感觉白开水没有味道,喝不习惯。这些人,知道含糖饮料会给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但是,戒不掉。这是为什么呢?最近,1项最新的研究,为这个问题带来了答案。
含糖饮料,在全球范围内的消费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负面的健康影响也在累积,研究表明,每年有18.4万人的死亡,归因于含糖饮料。含糖饮料的主要成分是人造甜味剂,这种物质,因为不产生热量,曾经被认为是健康的替代品。但是,大量的研究发现,含糖饮料的摄入越多,jinshizu.com过早死亡的风险就越大。比如,含糖饮料人均消费量最高的墨西哥,相关死亡是每百万人318例;含糖饮料人均消费量最低的日本,相关死亡是每百万人10例。研究表明,含糖饮料与体重增加过多相关,进而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导致的死亡风险。
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含糖饮料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但是,同时也发现,自己很难戒掉喝饮料的习惯。为什么喝了饮料,自己没有得到满足,反而会刺激食欲,让人吃下更多的食物呢?人工甜味剂,为何不能带来真正的糖提供的那种满足感呢?难道咱们的机体里隐藏着某种神秘的监控机制,可以区分真糖与假糖?是的,真是如此。
早在20年前,科学家发现,敲除小鼠口腔内的味蕾以后,小鼠仍然能够区分糖和甜味剂,而且,小鼠更喜欢糖。最近,杜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自然》系列的《神经病学》jinshizu.com分册上发表了1篇论文,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研究表明,人造甜味剂虽然能够骗过味蕾,但是,肠道细胞实在是太精明,能够在几毫秒内,区分真糖与假糖,并且将这种差异的信号,实时传递给大脑。搞什么鬼,这甜甜的东西里面没有真糖喔,快点,吃真糖,多吃点,再敢骗,就造反。
研究团队,首先使用人工培养的小肠和十二指肠类器官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真正的糖会刺激神经足细胞,释放谷氨酸,而人造甜味剂则触发了另外1种神经递质的释放。通过光遗传学技术,研究团队通过在活体小鼠肠道中打开或关闭神经足细胞,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关闭神经足细胞时,小鼠不再对真正的糖表现明显的偏好。
深入研究表明,神经足细胞,就像舌头里的味蕾,是可以尝到味道的感觉细胞,能够区分真糖和甜味剂,并且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相关信jinshizu.com号会在几毫秒内到达迷走神经,再传递到大脑。通过肠道与大脑的对话,改变饮食行为。研究还发现,如果让小鼠肠道中的神经足细胞处于静默状态时,小鼠就不再偏爱天然糖。这项研究的结论,提醒大家,咱们的身体处于多种系统的精细调节之中,如果咱们不能顺应人类进化中积累出来的调控机制,逆基因而行,就会受到惩罚,由于不良生活行为,导致滋生疾病的潜在威胁。
含糖饮料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已经得到许多研究的证实。比如,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每月摄入1到4次含糖饮料,会增加1%的过早死亡风险;每周摄入2到6次含糖饮料,则会增加6%的过早死亡风险;每天摄入1到2次含糖饮料,则会增加14%的风险,而且,这些影响在女性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最新1期的《英国医学期刊》系列的《胃肠病学》分册上,发表了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的论文,研究表明,女性在青春期和成年期,大量摄入含糖饮料,会增加她们在50岁以前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每天喝含糖饮料,结直肠癌风险会增加32%。好啦,研究靠科学家,维护健康靠自己,想清楚科学道理后,就抓紧改变自己的生活行为吧。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