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关乎终身课程不该被“边缘化”
jinshizu.com中小学应依据复合式健康素养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已有的基础和特色文化,选择适合于学校发展的课程实施模式。1月22日,第六届教博会卫星会议系列在线活动之“高校教育创新成果展播——北京教育学院专场”在云端成功举办。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和北京教育学院主办,北京教育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张金秀主持。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在展播活动中,来自北京教育学院的四位专家结合北京教育学院在“双减”实践中的具体经验,聚焦“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程体系构建的重点与难点,探讨一线学校如何构建多维度、高质量、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分享了健康教育、美育、综合实践、历史教育等多种类型的课程建设方法,介绍了“双减”政策落地的北京行动和首都经验。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多元jinshizu.com化创新实践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徐扬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实施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题,介绍了课题团队研发的健康教育课程的三种创新实施模式及实践案例。针对当前部分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边缘化”、教师在健康教育方面资源和培训供给不足等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中小学应依据复合式健康素养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已有的基础和特色文化,选择适合于学校发展的课程实施模式。第一种是将校园视为一个整体的校园生态系统,实现家校共建的资源整合模式,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 “太阳雨”课程体系等;第二种是以学校特色文化为基础的课程整合模式,如羊坊店中心小学的奥林匹克课程体系等;第三种是以主题活动实践为驱动的健康教育推进模式,如北京市和平街一中 “和合文化”理jinshizu.com念下的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在修正和完善健康教育的课程实施模式的基础上,课题研究团队还建构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评价数据库,为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无偿提供公益性的健康素养评价和课程研发支持。徐扬在展播中说,“健康教育关乎学生的终身幸福,任何时候都需要行动起来。”馆校合作,构建传统文化美育课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教授吕鹏分享了《基于传统文化(建筑、艺术、非遗)的馆校合作美育课程包》项目成果。吕鹏从“为什么做课程包系列”“课程包做了什么”以及“实践和成果”三个方面对该项成果进行了阐述。他表示,在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引领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是美育大观念,需要创新实践,需要有一套基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美育课程资源,“馆校合作”为这一资源的形成提供了契机。“馆校合作”jinshizu.com教学模式既是开放的,同时又具有将多种形态的资源向教育转化的特性,这些特性为在此模式下课程开发、协同教学和艺术活动的多种可能性提供了基础,为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培养审美素养和审美情趣,最终形成发现、思考、推理、探究、合作、创造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提供了平台。吕鹏介绍,项目团队以重构与解构为转化策略,根据美术学科特点制定了转化标准,设定了媒介材料、技能表现、审美体验、文化理解四个课程维度,依据学科素养和课程素养,设定了审美体验、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六个模块的主题课程系列,并在每个课程包中配置了微视频、任务单、课程材料(材料及清单)、课程设计、教学课件以及相应的作品成果,以达到课程的完整性、丰富性和延展性,实现以传统文化和非遗传承进行鲜活的审美教育的目标,jinshizu.com这是以美育人的具体体现。目前,团队开发了将近一百套传统文化非遗传承的艺术课程包,并配备了辅导教材、非遗介绍的视频、主题活动成果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艺术课程,开展艺术社团主题活动、博物馆研学和双减课后服务的兴趣探索,形成丰富的成果,最后通过展览展示形成“馆校合作”美育创新实践的教育闭环,构建新时代家校社美育生态环境。吕鹏表示,该项目成果的研究目标直指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美育、家校社协同育人以及“双减”课后服务,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传统手工艺和非遗传承的熏陶下,激发兴趣、深入探索,乐于实践,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素养和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品格。jinshizu.com中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支持体系构建与实践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副教授、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莹介绍了《中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支持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周莹表示,当前随着新课改和“双减”工作的推进,学校、教师及家长对跨学科科学实践活动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支持体系”针对当前科学实践活动标准不清晰、内容设计凌乱、实施较随意等问题开展,致力于提供解决方案。目前该成果架构了“面向教师、面向学校、面向学生”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深入一线展开了多轮实践迭代:面向教师开设培训课程,提供中、外培训资源;面向学校以协同创新、整校推进的形式帮助学校打造自己的核心STEM教师团队、科技品牌及课程资源;同时以科技嘉年华、开放性实践活动等形式,直接向中小学生提供示范性的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受益学生超过八千人次。团队构建了“理论-评价-实践”的研究模式,开发指标体系及实证测评包括:学校支持体系、jinshizu.com课程开发指标体系及评价、中国青少年STEM素养指标体系及测评(团队与中国教科院、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全国STEM教师能力等级测评系统(团队与中国教科院合作)等。其中围绕教师STEM能力指标开发的全国首套“中小学教师STEM教育理解与STEM能力提升”系列课程,入选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精品网络课程。周莹还介绍了该成果的核心团队及合作展望。她希望,未来能够携手各界同仁及一线学校,共同构建STEM教育生态系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青少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她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培养,在国家政策和“立德树人”的整体目标之下,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科技教育资源,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jinshizu.com历jinshizu.com史学科大概念的确立及其教育价值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方美玲分享的主题为《历史学科大概念的确立及其教育价值》。方美玲以“课标为何提出这样的课程设置理念”“什么是历史学科大概念”“历史学科大概念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以及“确立怎样的学科大概念主题才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4个问题为线索,展开本次分享。她从学科视角、跨学科主题、哲学思考等多个层级分析,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学科知识层级结构的人才。因此,时代需求让课改提出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设置理念。方美玲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性质的界定入手探究历史学科大概念,并聚焦唯物史观和历史学科研究对象-内容-目的的关系做进一步探索。通过分析唯物史观和历史学科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得出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大概念的结论。她表示,历史学科大概念位于跨学科大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之间,是连接历史学科内外层级知识结构的轴心。而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是一个概念体系,由学科大概念来统摄,以学科视角、核心概念和方法为纽带,通过问题驱动,才可以提升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结构化认识。方美玲以中共一大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要素为例,指出需要以宏观、中观、微观达到历史学科大概念的显著教育价值: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统摄课程内容结构,以确定大概念主题,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北京教育学院多年来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本次北京教育学院的成果展播,聚焦当前“双减”背景下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重点与难点,围绕学校如何构建多维度,高质量、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整体育人”价值的目标,给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与策略。展播中丰富的课程类型,让我们看到了北京教育学院落实“双减”政策、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不懈努力。责任编辑:徐建凤 PSY266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