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戴上“科普帽”的虚假宣传说No

admin 阅读:1861 2018-07-21 08:01:46 评论:0

某天中午,我下班回家路过一个菜场时,看到那家保健药品店又坐着几位老大爷、老奶奶,像学生一样规规矩矩地听着一位“讲师”模样的女生讲课,“糖尿病患者平时吃的时候要多注意,还得合理运动才行”“大爷大妈,你们看,我们这个产品,它针对“三高问题”见效好,而且价格也不贵,我们先送您一盒试试看,如果觉得好的话再买几个疗程”,刚开始还是一板一眼的健康科普宣教,一来二去,就变成了“温情营销”。

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稍微留点心,在我们的周围不难看到像这样的场景。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人员打着“科普保健”的幌子,通过举办养生保健讲座、上街派发小礼品等多种形式,一步步地诱导老年人购买价值与品质远远低于兜售价格的“高档保健品”,甚至是一些缺乏质量保障的假冒伪劣产品。而这些“讲师”很有可能是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等相关资格证书的闲散人员,并不具备为病人看病诊疗的资质。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的伎俩会奏效呢?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现在的老年人大多退休在家,或者因为子女平时工作忙无法经常回家照看老人家,或者因为属于失独家庭,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在心理情感上缺乏慰藉,对于“温情营销”缺乏免疫力。另一方面,老年人缺乏足够的健康科普知识,对于戴上“科普帽”的虚假保健品宣传的鉴别力并不高,在宣传人员天花乱坠的宣传攻势下,心理防线往往是一触即溃。追本溯源,面对这些戴上“科普帽”的虚假宣传行为,就得从政府、社会两个层面着手,构筑起共治虚假宣传的“朋友圈”。

从政府层面来讲,要立足实际、精准施策,加强对保健品等领域虚假宣传的治理。在平时的工作中,有关部门对于此类行为的治理是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在社区宣传橱窗里面张贴反虚假宣传标语、在电视上滚动播出反虚假宣传栏目。但是,良好市场秩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单靠政府的力量就能行的。只有加大健康科普宣传和防伪辨假宣传的力度,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和防伪辨假能力,对虚假宣传行为“人人喊打”,才能让其没有“生存的土壤”。

从社会层面来讲,要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爱。根据社会工作的理论,做好老年工作,需要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有两种,一种是由像公办的福利院、敬老院等老年工作组织机构和涉老组织机构构成的正式支持网络,另一种是非正式支持网络,主要是由子女等亲属和邻居、朋友等非亲属构成。为提高老年人对虚假宣传的免疫力,既要鼓励子女等亲属“常回家看看”,推动邻居、朋友等非亲属经常上门,多陪陪老人家,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中,滋润老人的心灵,也要让公办福利院、养老院等机构承担起扶老助老的职责,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情感支持、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帮助。

虚假宣传治理工作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期工作,既离不开政府、社会两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在治理的过程中多一些“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耐心,少一些“刚撒几把米,就想拾鸡蛋”的急躁,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站内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