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等到新冠变成无害的普通感冒再“躺平”?该做的都做了

admin 阅读:658 2022-12-04 23:49:21 评论:0

#头条群星10月榜#

有网友在连续读过我最近的几篇文章,给出一个他自己认为很精辟的评语:“精分!”

他的理由是,《“躺平”国家的新冠疫情已经呈现地方性流行病特征》,《

印度新冠疫情怎么样了?真的已经走出了大流行?》,和《迎接“躺平”后我国新冠大流行真正的寒冬,你准备好了吗?》这三篇文章其实就一个中心思想:

面对新冠大流行,迟早要躺平,不躺平走不出大流行;躺平的国家已经率先走出了大流行,疫情进入了地方性流行病阶段;我们也应该做好准备,迎接我国即将到来的躺平。

而《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新冠后遗症到底是不是真的?》,《

全球每年死于流感的人只有不到10万?你听说的65万是个假数据?》,和《当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分支的致死性仍然是季节性流感病毒的4倍?》等文章又在强调,新冠病毒感染的健康危害依然不可忽视,至少仍高于季节性流感。

如果把这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读,岂有不读出作者“精分”的道理?

显然,这位朋友关注我的时间还不够长。 如果从疫情之初就一直关注我,或者不会给出“精分”的评语,反而有很多朋友不止一次地赞赏我对疫情发展趋势精准的预判,仿佛每一步都在我的预料之中。

对此,我也从来没有谦虚过,甚至还颇有一些小小的自意。

为什么说迟早要躺平?

早在疫情暴发之初,科学家就通过对其他几种人类冠状病毒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新冠疫情表现出来的特征就预言,

新冠病毒不会像SARS病毒那样神秘消失,发展成全球大流行在所难免。

鉴于人类冠状病毒通常不会诱导产生持久性预防感染的免疫保护的特征,认为疫情不会完全结束,大流行的结局是变成一种像流感那样的地方性流行病。

而新冠疫情的这种转归依赖于通过广泛的疫苗接种+普遍性自然感染建立起来的针对这种病毒的群体免疫,这也是我在2020年3月份就发表的《“群体免疫”或是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唯一终点》一文表达的主要意思。

或有人说了,建立群体免疫也不是非要普遍性自然感染,通过在人群中普遍接种有效的疫苗也应该同样可以实现。

对于这个问题,早在新冠疫苗研发捷报频传的2020年下半年,我就专门写过一篇题为《新冠疫苗能消灭这次疫情吗?》的泼冷水文章(我头条号的长期置顶文章,只是阅读量颇为可怜),认为,基于其他人类冠状病毒诱导产生的免疫特性,无论是自然感染还是疫苗接种都不可能产生永久性的免疫保护,从而建立像天花和麻疹那样达到免疫保护阈值的经典群体免疫,人们对新冠疫苗不要抱有过高的预期;并最终认为,“我们对新冠疫苗合理的期望是,比流感疫苗效果稍微好一些,可以通过自然感染和广泛疫苗接种,将疫情转化成危害性低于流感的地方性或者季节性流行病,已经是非常理想的结果了。

迟早要躺平,为什么还要“动态清零”?

长期关注我的朋友知道,我还是“动态清零”的坚定拥趸。

或有人又会说了,说来说去,你还是“精分”嘛。

既然知道迟早要躺平,为什么还要支持动态清零?

所谓“动态清零”并不是一个医学术语,而是流行病学上遏制防疫策略的通俗说法。

所谓遏制防疫策略就是在面对一种已知的烈性传染病,或者新出现的潜在威胁大的未知传染病,人类社会应该采取“严防死守”的防疫策略,尽可能完全隔离传染源与易感人群,并采取系列措施预防疾病在社区的传播,以期根除或完全控制这种传染病。

像SARS和MERS这两次同样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由于其非常高的致病性和致死率,人们采取就是最严格的遏制防疫策略,从而在短时间内就消灭了SARS,完全控制了MERS(并没有消失,而是仍然有从动物宿主跳跃到人类的可能)。

但是,当传染病不能被消灭或者控制时,人们也只能接受失控的结果,只好退而采取缓和防疫策略,目的是延缓疾病传播,减轻医疗负担,避免医疗挤兑和由此带来的次生危害。

当2020年3月12日,WHO宣布新冠疫情成为全球大流行,就意味着承认新冠疫情已经失控。英国就在第一时间宣布第一阶段的遏制防疫措施已经失败,即日起转而实施缓和防疫策略。随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纷纷效仿跟进。

全球范围内的消极防疫推动了疫情的快速进展,导致病毒只很短的时间内就传遍了整个世界。

由于新冠病毒是一种人类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病毒,人体免疫系统的完全陌生导致几乎所有人对它都易感;同时,病毒对人类的毒性和致病性也就很高。

这种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传播,病毒本身较强的致病性和医疗挤兑带来的次生灾害,造成了大量患者的死亡。

尽管这种缓和防疫策略符合经典的流行病学原理,但未必是一种最优选择。

因为,同样是基于其他人类冠状病毒研究的成果,有些科学家从开始就预言,新冠病毒的毒性和致病性会随着时间推移,在于人类宿主的“磨合”中逐渐变弱,并有望最终变成另一种(已经有4种)“无害的普通感冒”。

2021年初,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项研究就对此做了很好的推演。

对此,我也曾写过多篇文章做过介绍,其中,2021年初的《新冠疫情如何结局?坏消息是可长期存在;好消息是成为无害感冒》表达的最为直接。

这是因为,尽管冠状病毒诱导产生的预防感染的免疫保护效力有限,而且不能持久。但是,无论是自然感染还是通过疫苗接种诱导产生的免疫力却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提供保护,包括可以减轻再感染引起的病理损害( pathology due to reinfection,IEP),和/或降低再感染的可传播性或传染性(transmissibility or infectiousness,IEI)。

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然感染还是疫苗接种诱导的免疫力,尽管不能完全预防感染,却可以降低再感染的疾病严重程度,和/或降低传染性。

这也就是一直说的,接种新冠疫苗可以降低感染后发生重症和死亡风险的科学原理。

另一方面,所谓病毒毒性和致病性的降低也并非病毒单方面生物学特征变化的结果,而是在与人类宿主反复“磨合”之中逐渐实现的。

也就是说,从疫情一开始,我们就有一个美好的合理预期,就是只要坚持采取遏制防疫策略,防止人群感染,从而为科学家认识这种新病毒,研发针对性疫苗和治疗药物赢得相应的时间窗口;同时,可以有机会等待病毒毒性的减弱

这就是我从疫情之初就一直力挺我国“动态清零”策略的原因。

事实也证明,科学家当初的预期是正确的,新冠病毒经过在未采取遏制防疫策略地区人群的不断传播和变异,到2021年底,世界上流行的优势毒株逐渐被传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更高,但毒性和致死性更低的奥密克戎极其变异体所取代。

结果,进入2022年下半年,随着流行规模的降低,全球范围内新增的死亡人数已经极大地降低。

也就是说,我们2年多的“动态清零”终于等来了病毒毒性极大程度降低的那一天。

然而,“动态清零”不利的一方面是,由于几乎没有接触病毒,人群普遍缺乏自然感染诱导产生的免疫力,意味着人群仍然普遍易感,也就是像一个通俗的说法那样,欠下了“免疫债”。

要最终实现支撑从大流行到地方性流行的转变,人群普遍性感染这一课迟早是要补的。

现实中,前期所谓的防疫“优等生”,像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也包括日本,都已经或者正在补这一课。

尤其是韩国,在2022年年初,面对奥密克戎流行浪潮,采取了主动躺平的策略,在3、4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补课,报告的人口感染率直线升高,迅速超越了绝大多数更早躺平的国家,目前已经超过53%,在全球人口超过千万的国家中排在第三位,仅低于法国和葡萄牙。

韩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却要低得多得多。当前,韩国每百万人口累计新冠死亡率为597人,不到最高达6455的秘鲁的十分之一,不到美国(3305)的五分之一。

如果以此代入我国,我们现在也效仿韩国躺平,与疫情开始时就躺平相比,至少可以减少上百万甚至更多的额外死亡。

也就是说,即使我们现在躺平,前面的“动态清零”也已经取得了巨大胜利,完全可以说,“动态清零”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为什么不等到新冠成了无害的普通感冒再躺平?

或有人又说了,既然说新冠最终会变成无害的普通感冒;又说当前的新冠健康危害仍显著高于流感,我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坚持“动态清零”,直到说新冠明确已经变成无害的普通感冒再放开防疫控制呢?

这是因为,一方面,新冠变成普通感冒并非100%的必然;另一方面,病毒的进化也需要时间的。新冠即便最终完全“脱毒”变成无害的普通感冒所需要的时间没有人确切知道,或许5年,也或许50年甚至更久,我们还等得起吗?

更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新冠,社会该做的都做了,有些代价避无可避!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站内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