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凉山彝族“家支”制度文化

admin 阅读:237 2022-10-28 01:20:50 评论:0

原标题:论凉山彝族“家支”制度文化

【摘要】“家支”制度是凉山彝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当下彝族基层社区的运作机制。“家支”制度存活于彝族社会,主要依托于社会义务与权力,以习惯法为准则,以习俗文化为心理依托,以社会道德和信仰强化家支制度在彝区的作用,通过“家支”谱系、“尔普”组织和“家支”教育等形式来表现。

【关键词】凉山彝族 家支 制度文化 社会机制

“家支”制度是凉山彝族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组织模式,是氏族社会组织的变迁形式。笔者从家支文化和表现形式上来探讨彝族家支制度的作用,认为在当今社会它仍然是彝族基层社区主要运作机制。不管在彝族婚礼、葬礼和宗教仪式等公共空间中,在农村选举和社会冲突中都表现出强大的社会运作力量。彝族有一句谚语:“马的力量在腰上,彝人的力量在家支上;少不得的是牛羊,缺不得的是粮食,离不开的是家支。”①

家支是彝族社会里的最高组织形式,既维系家支内部人员和财产的分散,又起到共同维护家支利益的作用。刘正发认为,“‘家支’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社会集团组织。它是保留原始氏族组织的躯壳,内部严禁通婚并以父子联名的系谱作为一根链条贯穿起来的父系血缘集团组织。”②朱建新认为,“凉山彝族家支是凉山彝族社会进入父系社会以后,以父系氏族血缘为纽带的,用父子联名谱系为链条连接和认血亲的,一个父系氏族繁衍发展而来的后代之间,无论相隔多远也不能随意联婚的若干家庭和若干人的集合或集团组织。”③

笔者认为前人对“家支”的界定都集中在血缘关系的连续性上,基本忽略了文化心理这个层面。例如“家支是父子连名的系谱作为父系血缘纽带,如同一根链条贯穿起来的彝族父系氏族制社会的社会结构的核心。”④这些观点大同小异,都没有从社会和文化意义上去定义。“此威”的“此”指“代”,“威(vi)”指分支之意;“此威”是按男性为代数相传的同血脉人员群体,也可以是世系氏族群体,同时有本家支的传统历史,其家谱就是其家支历史的文化代码。“楚次楚西”是指人的代数和现在的姓,“楚次楚帕(cocytcopat)”是指人类姓氏的来源,也就是追述人类世代的起源,每个家族在追述自己的世系时,最初一代都与天或天神有关。比如彝族的共祖笃穆就是娶了天神的女儿来传宗接代。“玛自屋涅”是指以父系氏族或家族以“尔普(礼钱)”组织为纽带居住在同一个地方,共同享受权力和承担义务的血缘群体。现在的凉山社会组织形式都是以“玛自屋涅”团体,但更多的还是以近亲为主,而不是以“此威(家支)”之中的远亲为团体。因此,笔者认为彝族“家支”指的是以父系男子血缘为基础,以权力和义务为根基,以家族道德文化为心理依托,以“尔普”为经济纽带,以习俗制度为准则的彝族社会组织形式。

“家支”谱系及习俗

彝族谱系是以血缘系统为基础,以父子连名制为纽带,由每代男子的姓名连接而成。所谓父子连名制是彝族在记诵家谱时父亲名字加上儿子的名字,一个名字代表一代人或一辈人,用这种方法把父系氏族串联起来。例如:尤迪举都→举都威土→威土阿达→阿达兹坡→兹坡叶果……。每个家支都有口传的父子连名制家谱。每个男子从小就跟着前辈学习背诵自己的家谱,对家支的历代姓名甚至分布情况都必须背熟。遇到同家支人时,背家谱理清彼此的亲属关系。如果父母早死,儿子长大后,要请同家支长辈教授家谱,若背不了家谱,便得不到同家支的认同;背不了舅父家的家谱,便得不到亲戚的承认。因此,家支谱系对彝族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让子女了解自己的家支情况,每个家庭要进行家支历史教育,熟记家谱,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家谱,证明自己所属家支,遇到本家支人员,就会得到他们的接待和帮助。家支一般存在于黑彝(诺伙)和白彝(曲诺)两等级,因这两个等级居住时间长,累计的辈数多,形成了家支谱系。而阿加和呷西则没有谱系,在彝区生活经历数辈以后可以挂靠其它家支或自身形成一个家支组织。家支谱系(父子连名)在彝族地区具有重要作用,是家支制度文化形成的根源。彝族地区素有“懂得家谱,走遍天下”之说。可以说,谱系文化是彝族历史文化的线索和链条,它用“代”来讲述历史文化空间,隐含着道德文化和人文精神。

随着“家支”制度演变成习俗组织,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社会契约。这种带有原始色彩的民主制度,除了家支成员因对家支依赖而自觉维护家支制度外,家支成员之间地位平等,享有共同权利和义务。同时,家支还依靠习俗惯例来限制家支成员的行为,不得破坏家支团结和利益。违反家支规矩均要受到打酒赔礼、开除族籍、处死刑等几种处罚。最高的处罚是开除族籍,因为开除族籍的人将面临生存危机,所以对彝人来说,最害怕的是开除族籍。分散在其他地区的家支成员,虽不能参加家支会议,但要享受家支的权利,他们的行为要受家支制度的约束。当本家支成员包括已嫁出的女子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会通过家支来讨还公道,伸张正义。因此,家支制度是以习惯法为准则,以习俗文化为心理依托,以社会道德和精神信仰强化家支制度在彝区的作用。

家支“尔普”组织

“尔普”组织主要是表现在彝族近亲家支组织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超出家支范围,只要有“尔普”组织的团体都具有家支制度的性质。“‘尔普’的‘尔’是交换的意思,‘普’则表示价钱,‘尔’、‘普’连在一起,意即‘交换的价钱’,相当于汉语的‘份子钱’。但在功能、范围、形式、含义等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尔普’只用于丧事、命金、纠纷赔偿等方面。”⑤

当下彝族地区,不管是家支还是群落组织,都会产生“尔普”。“尔普”是凉山彝族自我组织的内在力量,推动着凉山传统社会机制的运行。“尔普”是彝族社会特有的礼物交换方式,是彝族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物质流动形式。因此,“尔普”以物的形式维系着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如今的凉山彝族“尔普”在变迁,但交流形式和社会功能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尔普”是有针对性的礼物,或主要运用于某些特殊场合,如丧葬仪式和赔偿命金。在彝族社会里,人们最大的负担就是丧葬仪式所花费的钱财和赔命金,这两种支出通常是一个家庭和个体难以承受的,所以彝族社会以“尔普”组织形式相互帮忙,共度难关。因此,“尔普”就成为聚合家支的强大力量。

彝族“家支”的表现形式

每个家支成员都有义务维护本家支的权益,也有权利向家支求助或保护个人的利益不受侵犯。在生活上,若缺少衣物、钱粮和农具时,同家支人都要互相帮助;遇有婚丧大事和举行宗教仪式时,都要打酒送肉;有债务纠纷时,家支可以协助向对方索取或偿还。孤儿可由家门抚养,并由家支为他保留一定数量的财产。长大后,家支有义务帮助他安家立业。本家支中的任何一户或个人与别的家支成员发生冲突,或受到欺压,会造成各家支间的械斗,一旦发生冲突,家支成员都要参加。在械斗中,若本家支成员被俘,家支全体人员都摊派筹款设法赎回。若对方人员伤亡,需要赔偿命金时,也要让全家支人都承担一定的数目。

无论是诺伙(黑彝)或曲伙(白彝)群体,家支的基本单位都是家庭。家支成员之间只有贫富之别,无贵贱之分,但同一家支内各个家庭既有共同利益,也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协调内部关系,巩固家支团结。家支中不经选举或指定,而是自然产生的“头人”(家支领袖),“头人”有“苏易”和“德古”两种称谓之称。“苏易”是彝族社会的管理和组织人员,“德古”是继承彝族传统礼节、拥有知识、善于辞令,明辨是非曲直的长者。“头人”要熟知彝族社会的礼、法、道,且能说会道,为本家支办事而赢得家支成员的尊敬。若贪财或办事不公,则会失去众望,其头人的职位也无须罢免,自然就会被家支成员废弃。头人与同家支人虽有主次之分,但没有上下级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凌驾于同血族成员之上。

结论

彝族家支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组织的男性组织。在彝族文化系统里,家支制度依靠其深厚的文化形态和社会心理,隐含着深层的社会发展属性和人文精神。因此,社会压力是形成家支组织的根源,习俗制度是家支组织的准绳,“尔普”是家支组织中的经济法则,谱系教育是厘清家支道德文化的基础。可以说,家支组织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社会组织,它牵涉到彝族道德、宗教、历史谱系、社会机制和经济等文化。家支活动中融入了彝族道德、宗教、谱系、经济和教育等文化机制,形成了彝族特有的家支制度文化体系。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SZYTD11)

注释

①《凉山彝族谚语》,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第46页。

②刘正发:《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9页。

③朱建新:“彝语‘家支’(vi)一词探源—兼论彝族家支观念及其观念的起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8月总20卷(增刊),第1~2页。

④张晓辉,方慧:《彝族法律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318页。

⑤巫达:“彝族社会中‘尔普’形式的变迁”,《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第60~66页。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

来源:《人民论坛》杂志(总第391期)编辑:吉觉佳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站内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