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老年人
不久前,退休老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彭华茂在“一席”发表了题为《老年心理》的演讲。她指出,当前社会普遍对老年人持有消极印象。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去理解老年人、怎样和他们相处,以及怎样去解决相处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 老年人的决策表现 退休老人其实不比年轻人差 人们之所以普遍对年龄存在着焦虑和恐慌,害怕自己变老,原因之一是因为社会对老年人这个群体有一些消极的、刻板的印象。 比如,经常有人问我:老年人为什么容易受骗?老年人为什么抠门?老年人为什么喜欢转发谣言帖?从退休老人中传递出的大多数是有关老年人的负面信息。 先来谈谈我从自己的研究中获得的对老年人的认识。 我进行老年心理学研究已经有十几年了,最开始研究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和背后的心理机制,包括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干预研究。关于认知老化,退休老人学界有一致的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基本认知能力,包括记忆、反应速度、空间定向、推理能力等,都会出现下降,这是一个正常的衰老过程。 我从2013年开始研究老年人的决策行为。决策行为属于认知能力,而且属于复杂认知。在刚开始研究的时候,退休老人我认为老年人的决策力一定会比年轻人差,但结果被自己的研究数据“打脸”了。 第一个研究是关于买车。假设我们去4S店买车,销售人员给了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是给你一个基础配置,你可以往上添加你想要的配置;第二套方案是给你一个高级配置,退休老人你可以往下删掉你不想要的配置。前者我们称之为“加框架”,后者我们称之为“减框架”。通常,人们都是在“减框架”下花钱更多。人的决策结果会因为两种方式的不同而不一样,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框架效应”。 这个研究结果发现,老年人并没有比年轻退休老人人表现出更大的“框架效应”,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决策能力是一样的。 第二个研究是关于老年人决策过程的研究。我们选择了一些任务,并把这些任务放到一个信息矩阵中,每一个格子里都是一个属性的描述,你可以用鼠标点开去查看这些信息。从退休老人后台记录的鼠标点击情况可以看出,老年人在做出选择之前,比年轻人查看了更多的信息,表现出更加谨慎、周到的特点。 我们的其他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就是老年人的表现不比年轻人差。这是非常出乎我们意料的。而且我们还发现,老年人退休老人在那些与他们关系越密切、越重要的事情上,会表现得越好。 于是,我们就去找相关的解释。我们发现,在文献中,那些认为老年人比年轻人决策差的报告,所采用的任务经常需要很强的基本认知能力,比如需要记忆、速度。而那些说老年人决策力没有退休老人变差的报告,通常选用的任务不需要那么强的认知能力,我们的任务就是这样。 所以,不能因为老年人的基本认知能力下降了,就简单地推论他们的决策能力也下降了。实际上,在一个人年龄增长的过程中,既有所失,也有所得。学界有很多人发现了这种现象。一方面,退休老人有很多研究报告称,老年人的认知能力、生理功能在下降,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报告说,老年人的情绪体验、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质量,包括主观幸福感都在上升。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老化悖论”。 退休老人为什么老年人 能保持相对良好的心态 为什么老年人在身心衰退的时候,还能够保持相对良好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呢? 德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保罗·巴尔特斯提出了一个SOC理论,来解释在遇到身心资源丧失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 SOC理论是3个单词的首字母:选择、优化、补偿。巴退休老人尔特斯经常以波兰裔钢琴家鲁宾斯坦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理论。鲁宾斯坦是19世纪最有代表性的钢琴演奏家,他在80岁的时候还开了钢琴演奏会,有人就问他其中的奥秘是什么。他说,首先他只选择少数几个曲目来弹奏,这就是选择。然后,他会反复地退休老人练习这几个曲目,这是优化。为了应对手指灵活度的下降,当曲子中快节奏到来之前,他会放慢整个弹奏速度,这样快节奏到来的时候只要弹得相对快就可以了,这是补偿。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老年人的适应能力是不可小觑的。 让我们再来看两个问题。退休老人第一个问题,假如有半小时的自由时间,没有任何外在的压力和安排,你可以选择和一个人共度半个小时,你会选择和家人、和刚读过的一本小说的作者,还是和最近认识的一位有许多共同爱好的朋友在一起?第二个问题,假如你马上要退休老人一个人搬到另外一个国家去,还有半小时的自由时间,你会选择和谁在一起? 调查结果显示,第一个问题,年轻人大多数会选择刚读过的一本小说的作者或刚认识的朋友,而年龄大的人会选择和家人在一起。第二个问题,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和家人在一起。退休老人这两个问题的区别是什么?同样都是半个小时,区别就在于剩余时间的紧迫性。 我们的行为目标可以大概分成两类。刚读过的一本小说的作者和刚认识的朋友,它反映的是知识获得目标,而家人代表的则是情绪调节目标。知识获得目标是退休老人指我们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去理解我们周围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所以,我们会去听很多的课、读很多的书、见不同的人。情绪调节目标则是指我们做事情的目的是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会去寻求亲密关系,寻找生命的意义,聚焦当下。 退休老人这两类目标没有高下好坏之分,只有优先性的区别。当我们觉得未来时间无限的时候,我们会以知识目标为优先目标;而当我们觉得未来时间有限的时候,情绪调节目标就会成为优先目标。所以,老年人多数会以情绪调节作为优先目标,他们做事退休老人情很看重有没有积极的情绪体验,他们也非常看重和家人的关系。 有了这样的解释,我们就能理解很多老年人的行为了。比如学习新技术,为什么有的老年人愿意学,有的不愿意学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愿意学的老年人,是因为他在这个过程退休老人中获得了愉悦、自信、满足;而不愿意学的老年人,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遭遇到了挫折、批评、麻烦。 如果是年轻人感受到这些负面体验,他的优先目标是知识获得,因此他可以克服这些负面体验,坚持学下去。但是老年人往往不会,如果感到不舒服,他们就不学了。而且,退休老人老年人为了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他们会回避很多消极刺激,比如不愿意看悲剧、不愿意看悲惨的图片等等。 老年人受骗 并不完全是因为年龄造成的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信息正确、全面的情况下,老年人是很谨慎、很周全的,他们的退休老人表现并不差。但为什么他们还会经常被骗,比如买各种没用的保健品呢?原因其实很复杂。 第一,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很大,这给了骗子一个行骗的空间。 第二,老年人对于保健品的信息,通常是相对匮乏的。当信息相对缺乏的时候,主要是以别人的推退休老人荐作为是否购买的判断依据。其实,对于保健品这类商品,我们都缺乏专业知识,老年人听推销人员的推荐,我们则是听朋友、、当红博主的推荐,其中没有本质的区别。 第三,反映出一些老年人特定的心理需求。有的老年人不是没有判断力,而是太孤独寂寞了,退休老人太需要有人关注。比如,骗子说起话来很甜:“阿姨,您保养得真好。”而且,骗子可以每天打电话问候老人,这些很多子女都做不到。 我们的研究还发现,老年人会为了老伴和子女投入金钱和时间,哪怕这个投入是不理性的。 所以,老年人受骗这件事退休老人情不完全是因为年龄造成的。出了事之后,我们也不要一味地指责老年人,而是要去分析老年人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再看抠门这件事。大家常说老年人太抠门,东西旧了也舍不得扔,有时候还会把垃圾往家里捡。我觉得这也不是年龄特点,更多的是代际特点、个人特点。退休老人上一辈的人因为过去物资匮乏,节约惯了,所以才会抠门。到了我们这一代,等我们老了,也许就很少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还有被年轻人暗讽的“大妈审美”,我觉得它也体现了代际特点。上一辈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那么多颜色可选择,现在有了,退休老人就出现了补偿行为,爱穿得花花绿绿。 所以,我们在看待老年人的一些行为和现象时,应该区分它们是年龄特点,还是代际特点、情境特点、文化特点。 老年人都有 掌控自己生活的愿望 在这些对老年人的消极印象之外,还伴随着一些更普遍的问题,退休老人那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老年人、应该怎样和他们相处,以及怎样去解决相处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 我们平时关心老年人,基本上关心的是他们的身体健康、吃喝拉撒、开不开心,但这其实都是一些基本情绪和基本需求,而老年人更退休老人复杂的情绪,比如自豪、尴尬、羞愧、内疚等与自我评价相关联的情绪,可能并没有被关注。 我讲一个我学生家里的事情。今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学生的公公暂时来和他们住在一起。有一天,她公公出去了很长时间也没回来,儿子着急了,就打电话,才退休老人知道老人在小区里轧马路。儿子很生气,觉得外面疫情这么严重,老人还在瞎溜达。于是,父子俩大吵了一架。其实,老人是不愿意给小辈添麻烦,自己买高血压的药去了,所以事后觉得挺委屈。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父母年龄大了,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也退休老人可能会被坏人骗,所以我们总想替他们安排好一切。但事实上,老年人都有掌控自己生活的愿望,这就是我们心理学所说的控制感。 哈佛大学的兰格教授和她的学生罗丁,曾经在养老院对老年人的控制感进行过研究。他们把养老院的老人分成两组:退休老人一组可以自己做决定,叫“责任感提升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老人凡事都得听安排。 这个实验做了3个星期,结果两组老人的差别很大。责任感提升组的老人体现出了更多的愉悦情绪,还有更强的活力;而对照组老人的各个指标都在下降,只有对工退休老人作人员的黏着程度在上升。这个研究充分说明了控制感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Being Mortal》(《最好的告别》)中,用了一句话来总结老年人的控制感:“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是能够自己上厕所。” 作为主体的人,老年人也有体现价值感的需求,也就是说,退休老人被人需要比被人关照更重要。有朋友和我聊天时说,给父母打电话常常不知道说什么,问问身体情况,问问吃饭怎么样,然后就不知道该说啥了。我说你可以说说你自己的工作情况啊。可能大家觉得,我说我的工作情况,父母也听不懂,可退休老人是我们怎么知道父母不愿意听呢?我们曾经研究过城市老年人,他们与成年子女的亲子支持,和老年人的抑郁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提供给子女的情感支持越多,老年人的抑郁水平就越低。比如,子女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老年人能够从精神上退休老人鼓励和安慰子女,能给子女提供越多支持,他们就越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更好。 当然,老年人的价值感还有多种方式去实现,比如照顾家人、服务社会等等。 还有让一些年轻人感到苦恼的,就是长辈们喜欢转发谣言帖,我退休老人觉得这也部分反映了老年人的价值感。长辈们转发这些帖子,其实是想把他们觉得好的东西分享给年轻一辈,这也是价值感的体现,只不过可能有的老年人缺乏一些必要的信息素养,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我们年轻一辈要把好的信息分享给老年人,退休老人告诉老年人什么样的是高质量的,丰富他们的信息渠道,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点。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请学生讲讲他们的爷爷奶奶在家里的生活状况。有一次,一名学生站起来说,看到你们的爷爷奶奶都会用智能手机、退休老人都会上网聊天,我感到非常惊讶,我的爷爷奶奶特别传统保守,每天就是买菜、做饭、散步、看电视。这名学生说这些话的时候,带着非常惭愧的口气。 但我想说,这没关系,老年人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希望父母用别人家的退休老人孩子来要求我们,长辈们也不希望我们用别人家的爷爷奶奶、别人家的爸爸妈妈去衡量他们。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包容这种多样性。 老年人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希望父母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要求我们,长辈们也不希望我们用别人家的爷爷奶奶、别人家的爸爸妈妈去衡量他们。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包容这种多样性。 ——彭华茂
来源: 解放日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