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在大厂做到退休”,如何应对职场中年危机?

戳上方关注,每天跟阿宝一起学习▲
作者/山间明月来源/LinkedIn(ID:LinkedIn-China)
去年年底,爱奇艺被曝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在20%-40%,被裁撤员工多为工龄较长,年龄较大,薪水较高的中层。
这牵动了无数互联网打工人的神经,下一个失业的中年人,会是你我吗?
图源微博
在互联网和高科技行业,35岁是一个分水岭,上有高管占着晋升的位置,下有学习快、要钱少、能加班的年轻人虎视眈眈地准备顶替自己。
社招还有年龄歧视,一旦被优化失业了,下一步去哪里?
1
即使是高管
也未必能在互联网干到退休
互联网和IT公司裁员早已不是新鲜事了。当新兴技术和商业生态重塑业务,公司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无论是普通打工人,还是中层管理,一到组织架构调整,合并裁撤马上打翻饭碗。公司根据数字化的新需求调整人才库,解雇尚未适应新兴商业环境的员工,引入具有新技能的年轻人。这种做法在很多行业都存在,只是在快速迭代更新的互联网行业更加明显。在互联网,对新技能的需求始终优先于资历。2018年11月,时任腾讯总裁的刘炽平表示不会把干部变成终身制,要求每年一定比例的管理层退下来,留出20%的晋升机会提供给青年员工。2020年,腾讯员工人数超过8.5万人,平均年龄只有29岁。因此,当腾讯推出退休制度时,打工人并没有因此放松开心起来。一些人认为,腾讯的退休制度只是个噱头,暗示互联网公司不会允许产出变低的老员工熬到退休毕竟互联网公司倡导年轻化,希望年轻人的不断涌入带来创意和效率。即使没被优化裁撤,大厂的工作强度,熬到35岁谁还干得动?就这些现实的考虑,人们纷纷感叹,没人能在互联网干到退休。当前很多年轻的科技公司尚未为员工制定详细的退休计划。一方面很多创业公司的寿命较短,可能你还没退休公司先倒闭了,没有实力承诺员工长期福利;另一方面,效率优先、利益导向的公司也未必愿意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和退休生活完全负责。在这个意义上,腾讯代表中国互联网公司迈出了企业养老的第一步。不过,除了依靠企业以外,我们还能如何应对35岁危机?
2
做好财务规划,考虑提前退休
是中年人的躺平姿势
考虑提前退休的理由是多方面的:比如,你的技能可能不再被需要了。回顾历史,很多存在了几十年的工作都在互联网热潮中被淘汰了。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快速迭代让一些工作被自动化和机器取代,或者直接消失。知识结构和思想方式的保守也让中年人与年轻人的潮流有了隔阂,有时微博热搜都看不明白。精力体力、学习动力、知识技能和工作效率与公司的发展不再匹配jinshizu.com,往往是中年人职场焦虑的根本原因。专注于一种业务,陷入成熟的模式,懒于学习新技能,也抵制工作中的变化。这个时候,公司可能就想用更敏捷、灵活、勤奋的新员工来保持创新和成本效益。随着年纪和经验的增长,薪水越高,加薪和升职更困难,被解雇的风险也就越高,这让中年人本来就沉重的财务压力更是危机四伏。上有老下有小,哪哪都是花钱的地方。不到财富自由,没人敢提退休不过,考虑提前退休至少能让你对人生和财务更有规划:假设你计划高薪拿到60岁,一边全力鸡娃,一边买房换车,这些压力可能会使你陷入财务困境。如果职业遭遇瓶颈期,无法偿还贷款,再找份高薪工作也不容易。到底赚多少钱能安心安全退休?就目前的消费主义而言,赚多少钱都有人能为你持续制造需求,渴望享受更高的生活品质并为物质焦虑财富自由未必有个标准,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理性地物质消费,避免不必要的开支,为提前退休做出安全的投资选择。做好理财,规划好医保、社保、重病保险、养老金,注意身体健康,考虑提前退休,是中年人的躺平方式。毕竟年轻时长期熬夜、吃垃圾食品,工作压力大,缺乏锻炼,让很多人刚到中年就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持续透支身体,保持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或许得不偿失当然,提前退休未必就是两手一摊,再也不工作,再也不创造社会价值了,而是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规划,更多主动权和掌控感不再焦虑地混日子。一些互联网人在提前退休后去追求年轻时的梦想,比如开家民宿,成为作家,学习画画...... 奔向新人生也会带来新的机会。技术发展和全球疫情大流行让工作和职业越来越多样化,赚钱不再局限于在大公司里的全职工作。不依赖单一雇主的谋生,是当代斜杠中年的主动出击此外,毕竟老龄化是官方认证的趋势,规划好财务,敢于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或许提前退休和辞职潮带来的职位空缺可以倒逼企业放低年龄门槛。
3
应对35岁魔咒
我们依然与时俱进、自我迭代
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的职业周期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互联网公司业务短平快,工作任务量大,学习任务重、竞争激烈压力大等。很多70后和80后的职场人会在后期退出技术研发团队,转入策划与管理,这类岗位对于工作经验和行业认知的要求更高。毕竟没有效率和成绩,最先被优化的往往是拿高薪的中层jinshizu.com在分工细化的时代,如果主动放弃了反思和持续学习,缺乏综合的、可迁移的能力,希望依靠重复性的工作经验保障稳健晋升,反而是不切实际的。如何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技术可以是我们被优化的原因,也可以是我们保持竞争力的方式。
机器智能和自动化的发明本意并不是取代人、增加失业率,而是将人从繁重、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有创造性的工作,有更多时间来享受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疫情过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工作与生活,考虑在宅家的闲暇时间学习新技能,来应对自动化和科技发展给就业市场带来的挑战。
领英问卷:疫情过后,你的职业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过也不必出于被优化的恐惧而盲目开卷:破碎地学管理学编程,将营销软文视为行业动向,抛弃自身的兴趣与优势,忽视过去的工作经验,主动放弃个体独特性,既没有自我效能感,也缺乏坚持的动力。缺乏热情让我们应付工作就已经精疲力竭,缺乏兴趣更让人难以跳出模式、思考创新。
写在最后35岁魔咒怎么打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方法,以上建议只是提供个思路。个人的经验、能力、人脉都是无法复制的。别人的成功模版,学不来也套不了。想要打破僵局,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好地认识自己,对自我经验、优势、兴趣、追求有更清晰的认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更好地认识社会,根据行业洞察和社会发展方向来进行自我定位,对职业、财务、生活有提前规划,并愿意为此做出改变和坚持。科技不断引领社会前进,企业和公共政策也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个人希望在变化中保持稳定,不是抱住一块石头不放手,而是持续学习、坚持思考,以自我迭代应对未知的挑战。©作者:山间明月,LinkedIn原创,ID:LinkedIn-China,领英是全球领先的职场社交平台,在中国,领英致力于打造一个连接机会与价值的职业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阿宝 别忘了加星标哦~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