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护理人员如何护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原标题: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护理人员如何护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特别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由于年龄增大,身体健康大不如前,退休后没有工作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老年人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那么,如何判断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是否良好呢?护理人员怎样才能护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呢?
首先来教大家如何判断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一共有4条标准,护理人员或者家属可以由这几条来看看家中老人的心理健康情况。
1. 智力正常
心理健康的首要基础标准就是看老年人的智力是不是正常,是否有认知障碍,平时有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生活是否可以自理,做事是否条理清晰。如果这一条无法满足,那么最基本的心理条件都不具备,很难谈到心理健康。
2. 情绪稳定
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无论碰到什么紧急的事情,要保持情绪稳定,而不是发脾气,焦虑。
3. 人际关系
如果老年人愿意与人交往,有着自己稳定的人际关系网,在交际中采取积极的态度,那就说明老人的人际方面比较和谐。
4. 适应社会
虽然老年人大部分都不工作了,但是老年人能够主动的与社会产生积极而且广泛的接触,而且行为能够顺应现在社会的趋势说明老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很强。
当然,这些都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老年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此时护理人员就需要对老人进行心理上的疏导,进行正确的护理,让老年人心情愉悦地度过晚年。
1. 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如果老年人深受病痛的折磨,心理难免会出现问题,因此有个健康的身体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护理人员要指导老人一些注意自我保养和自我检测的方法,提高老人对疾病的防治。
2. 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老年人克服消极心理,护理人员要帮助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不过度劳累,起居时间正常,饮食合理,注意外貌和卫生健康等。
只有形成了良好的个人风貌,才更容易摆脱不好的心理阴影。
3. 适应生活
老年人在离退休之后,没有了工作,收入相应减少,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此时老人会非常不习惯,更容易产生失落、抑郁和孤独的情绪。
此时,护理人员要帮助老年人明确晚年的生活目标,并尽量让老人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让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发展自己的爱好,保持与他人交际的行为,从而可以摆脱抑郁的状态。
4. 关爱氛围
家庭和社会对等老人的态度有助于老人重建自尊心。平时护理人员需要与老人经常沟通和耐心劝解,并鼓励老人与子女保持积极的联系,为他们创造敬老和爱老的生活氛围。
本文由“蔚蓝至善康养”原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